“陛下,每个郡国一年的举荐名额是一到二人,但是能参与科举的绝不止这些人。
有些家世差一些的,或者是寒门子弟,他们哪怕愿意排队,也不知要等待多少年才有可能轮到他们。
这些人会是科举的天然支持者。
但是如果科举的名额太少,或者考上后只能当最低级的官吏。
他们很可能不再支持科举。”
天然的支持者,就是天然的获益者,若是他们无法获益,又怎么会支持?
人心,都是会变的。
“状元的话,朕会给一些特别待遇。不,前三名都给,千金买马骨,先让天下的读书人看到科举的好处。”
刘彻一向舍得给赏赐。
要是前三名的表现不好,以后会犯下错误,到时候再把一切都收回即可。
科举,是他们的敲门砖,但总不应该还是他们的护身符吧。
“普通百姓这方面,朕有些不明白,他们不是科举的参与者,为何也会是支持力量。”
即便推行科举,受益的对象范围会扩大,但是也扩大不到所有百姓身上。
刘彻即便是做梦,也只敢梦一梦大汉的百姓人人都识字。
至于人人能读书,人人都能参与科举,他连做梦都不敢想。
在人口比例上,科举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享受到的好处。
百姓们凭什么支持科举,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能选出对他们更好的官员么?
刘彻很清楚,不管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皇权和世家大族之间的博弈。
皇权和寒门子弟是最大的受益者。
制度本身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的好处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对他们来说,不管哪种制度,选出来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官员好坏全凭良心和朝廷的约束。
科举制的官员中,没有世家大族背景的软柿子更好约束一些,犯了错容易被惩罚。
刘彻不太明白,霍去病和卫青也不太明白。
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他们局限在这个时代,没有见过百姓们展现出巨大的力量。
“陛下,在黑板上划分的几个群体中,百姓们支持谁,谁就会赢。
而我们想赢,就需要赢得百姓们的支持。
高祖皇帝当初约法三章,迅速赢得关中百姓民心,他们唯恐沛公不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