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在这件事上,则是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季伯鹰也没有张口,眼角捎带瞥了眼老朱、李二以及赵大,这三位璀璨千古历史的人物,彼此间的感情,现在是越发的亲密了,颇有一个大学寝室上下铺之感。
再这么继续处下去,哪天互称‘义父’都不惊讶。
这也能理解,朱元璋、李世民、赵匡胤,三人都是开疆之君,精神层次有共鸣,而最主要的是三人来自于不同的时空,彼此间没有任何利益冲突。
当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真挚的友情才能上线。
再铁的关系,只要沾染上利益,都会变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季伯鹰的目光,望着刘邦的背影,以及审食其和吕雉的。
尤其是吕雉。
其实,汉祖刘邦究竟杀不杀吕雉这件事,得看从什么角度来评判吕雉。
如果是从汉家刘氏的角度出发,吕雉这个人自然是该杀,且不说她绿了刘邦这位大汉开国太祖,开创了汉朝的外戚之乱,诸吕之乱,这些源头都得追溯到吕雉的头上。
只要刘邦在驾崩前搞死吕雉,那往后这些乱象都不会出现。
但。
这仅是从汉家刘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而如果是从天下百姓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刘盈在位的时代,亦或是高后称制的时代,海晏河清、四海升平,整个大汉的国力都在以极快的速度恢复。
若无吕后执掌皇权十五年积攒国力、打下基础,文景之治的辉煌怕是也无法璀璨千古。
须知。
天下大一统,自秦始皇开始,进而才是刘邦,而秦始皇对天下的治理,显然是出了问题,刘邦在位则是天天平叛,根本没有心思治理天下,毕竟他连都城都没空修。
故而,华夏历史上真正开始以集权方式治理这大一统天下的,是吕雉这个女人。
并且没有任何前科可以参考。
因为在吕雉之前,天下以分封为主,各地封国自治。
称制之后的吕雉,既要顾及朝堂之乱,又要兼顾天下黎民,在一番深思后,于诸子百学之中,精准选定了最为适合当下的‘无为’,首开天下「无为而治」的先河。
轻徭薄赋、授田于民,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同时,自上而下的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创建了华夏第一部监察法,颁布御史九条: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吏苛刻、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作非所当服,凡九条。
除此外,吕后对国内经商环境也进行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解绑了商人的束缚,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应的刺激了民间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另外,别看吕雉在戚夫人身上创造性发明了‘人彘’,一看就是个狠人。
但那是对自己恨的人以及动摇到自己手中权力之人,而对天下百姓,吕后素来是开恩王道、不扰小民。
尤其是汉继秦制,汉初很多通行的制度都是沿用了秦法的苛刻,虽然萧何在秦法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天下受秦法影响太深,这种改变只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三族罪’的定义,只要一人犯下大罪,必株连三族,又比如笼罩在百姓头顶的‘妖言罪’,谁若敢诽谤朝廷,一旦告发,此人所在方圆数里之人,都得处死,因为他们都听到了妖言。
吕雉觉得三族罪过于严苛,故而添加条令,将三族罪限定在谋逆、造反等十恶不赦的罪行之间。
又觉得妖言罪限制了民论,一旨废黜,开天下言路。
再有。
大汉开国之际,民间百姓所用的还是秦朝乃至战国时期的货币,货币体系杂乱,交易困难,有些地方在迫不得已之下,只能用以物换物的方式。
刘邦这等打天下之人,打仗是一把好手,可压根就不懂货币经济,是吕后与这方面的大臣通了几个宵,这才最终确定出台了「八铢钱」和「五分钱」,极大程度上稳定了大汉开国时期的紊乱物价。
司马迁对吕后的评价,原文如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等评价,可谓极高。
总的来说。
于汉家刘氏而言,吕雉自然是刘氏江山的毒瘤,非剪除不可。
于天下人而言,吕雉展现的并非是蛇蝎心肠的一面,而是仁德之主,绝对算得上是华夏第一号女性理政家。
哪怕是吕后死后爆发的诸吕之乱,乱的其实也是庙堂,而非天下。
正因为吕雉有这些遗泽千古的政绩,司马公在编纂史记之时,才将汉高后列入本纪之中,特意抬高其地位,与先贤诸帝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