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我是谁?最漂亮的宛卿,最厉害的小仙女,我们什么时候被她比下去过?&rdo;江令宛目光流转,大言不惭道,&ldo;你且等着吧,她绝无超过我的可能。&rdo;
陆明珠竖起大拇指,呵呵笑:&ldo;我就喜欢你这臭不要脸的模样,说说吧,你打算捐多少银子?&rdo;
江令宛伸手,比了个一。
&ldo;一万两?&rdo;陆明珠惊诧,&ldo;这怕是远远不够上善人榜的吧?&rdo;
江令宛灿然一笑:&ldo;不,是一千两。&rdo;
那怎么可能?
一千两够干什么的呀!
陆明珠不信,推她:&ldo;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你到底要捐多少,这样我心里有底。&rdo;
&ldo;我江令宛的的确确要捐一千两。&rdo;江令宛话锋一转,笑道,&ldo;但是我,白衣笑笑生准备捐二十万两。&rdo;
陆明珠瞪大眼睛,张着嘴巴,呆了呆,然后像被针扎了似了&ldo;嗷呜&rdo;一声跳了起来:
&ldo;你、你、你,你竟然是白衣笑笑生!那个连续三年,一年捐款比一年多的白衣笑笑生!&rdo;
皇家寺院白云寺,年年都会接到朝廷拨款、善心人士捐款,用来救济贫苦百姓。许多达官贵人也以能在白云寺善人榜上有名而自豪。
只要捐上两三万拿到某一年的头名,就可以吹嘘自己是善人,吹嘘许多年,证明自己做过好事。
所以,年年的头名都在变。大家也知道,大部分人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所以才想得头名,基本得了头名之后,次年会象征性的捐一些意思一下。
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就不必再出银子了。
这是心照不宣的惯例,大家都懂。
但是这种默认的惯例,竟然在三年前被打破了,那一年正是李太后生病去五台山养病的第二年,汾阳长公主到白云寺给李太后祈福,说只要李太后凤体好转,她便捐出银子三万两还愿。
三万两,足够做白云寺善人榜的头名。
大家知道,汾阳长公主是对第一名志在必得了,是为李太后祈福,也是要彰显自己的孝心。
不料这孝心成了笑话,因为有一个名叫白衣笑笑生的人捐了五万两,硬生生压了汾阳长公主一头。
汾阳长公主气得要死,要找白衣笑笑生寻衅生事,可惜白衣笑笑生是化名,根本找不到这个人。
汾阳长公主就问白云寺主持,主持不愿意说。白云寺是皇家寺庙,主持是洪文帝钦点的得道高僧,他不说,汾阳长公主拿他没辙,只能忍下了这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