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讲…相对来说…搞学术的群体,胆子比“其他人”要小,也更加谨慎。
不提曲某人在业内的种种恶名,“7899”是众所周知的,事关国家级合作和赚取外汇的重中之重的项目。
如此分量的项目,还有人不怕死,硬着头皮也要往上面蹭?
原因非常简单……
77年?,首次提出恢复、重建技术职称体系。
78年,恢复高考的同时,高等院校率先重启职称评定。
79年?,卫生、工程等领域陆续确定职称条例……
(此时职称为荣誉称号,未与工资直接挂钩)
明白了吧?
曲某人不急,甚至上次邓楠跟他提过一次后,直接忘脑后了,压根就不关心。
他也不需要关心。
“副高”呈报材料都是老高同志亲自动笔给整理的,还关心个什么劲儿?
为了他这个副高的职称,国科院还特意劳烦驻伦敦使馆的同志联系剑桥,询问能不能提前把学位证明开出来。
剑桥听说事关曲某人的行业资格评定,二话没说,且效率极高。
不但开出了物理学、电子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博士学位的证明信,顺带着还整理出一份曲某人在剑桥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发表在各大重量级学术刊物上的,一系列超高含金量的论文目录。
嗯,就那几个项目的论文数量,已经可以编纂成目录了。
有了这些东西,即便曲卓在国内的所有成就都不提,评“正高”的资格都够了。一个“副高”毫无争议稳稳当当。
他稳当,别人呢?
中断了多少年啦,一个两个的全都红眼啦……
为了在争取“荣誉”的道路上,多积攒一点点“弹药”,某人的那点恶名……不能说没用,只能说“恶”的还不够。
啥叫积攒弹药?
眼下的评定标准,基本继承了60年的暂行规定。采取专家评审制度,主要参照的是学术水平与工作成就。
学术水平,就是看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文章。
工作成就范围就大了。
在没有明确标准的前提下,约等于一个筐,甭管有用没用先往里面装,把“体量”撑起来再说。
就跟考试时哪怕不会的题,也不能空着一个道理。
在先有“体量”的前提下,再追求“质量”。
国家级重大项目中,提出重要建议并被采纳,绝对属于有分量的“成就”,可不得绞尽脑汁的指点两句嘛。
乱糟?
乱不乱糟不知道,反正83年因制度缺陷及其他问题,被叫停了……
原本大家都在趁最后还有一点点时间积极准备,周六下午,忽然传出的一个消息……
上面刚做出决定:从严要求论文和学术文章的质量,不但对不同级别职称的刊发级别,做了明确的规定。还针对论文和文章的含金量,组织较差评定。
另外,对“工作成就”一项,也做出了详细的补充规定。细节很多,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滥竽充数的那些都不做数了。
宁可慢,年底来不及就改到年前,年前还来不及就改到清明,也要从严把关……
消息一传出来,一群一群的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和背地里各种骂,骂别人弄的太过分,以至于被上面关注到,搞得大家都难受。
周六晚些时候和周天上午,又有两个消息先在小圈子里传播,继而向更大范围扩散,都是关于计算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