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小儿子陈哲年在南京替《民声报》收发电讯,他来看父亲时,提出帮父亲越狱逃跑,陈独秀骂他:&ldo;胡闹!&rdo;
判刑后,不少国民党要人来狱中劝降陈独秀。
宋美龄在铁道部长顾孟余陪同下也来过,此外,还有徐恩曾、陈公博等人。
典狱长见国民党要人来看陈独秀,连蒋夫人都来了,对陈独秀更是刮目相看。
陈独秀想找些书来读,一连给汪原放开了几个书单子,列出的书有莫尔干著的《古代社会》(上下卷,日本改造社出版)、列宁的《组织论》、《卢森堡致考茨基书信》、《论理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书。
慢慢地,陈独秀的案几上书多了起来,朋友又送给他两个书架,不久,书架堆满了诗、书、史、学。
社会上一些不相干的人也要来看陈独秀,讲些闲话。
老虎桥监狱(2)
见了几次,陈独秀对典狱长说:&ldo;这哪成啊,我还要点时间看书,有些人你通知我一声,不认识的就不要进来了。
典狱长说:&ldo;这是对你的优待,来看彭述之的人,必须要登记,说清两人关系,我不同意就进不来。
鲁迅没有来看陈独秀,但他在文章中还提到陈。
8月10日,鲁迅写《淮风&iddot;&ldo;中国文坛的悲观&rdo;旅隼》云:&ldo;明末太远,不必提了;清朝的章实斋和袁子才,李莼客和赵叔,就如水火之不可调和;再近些,则有《民报》和《新民丛报》之争,《新青年》派和某某派之争,也都非常猛烈。
当初又何尝不使局外人摇头叹气呢,然而胜负一明,时代渐远,战血为雨露洗得干干净净,后人便以为先前的文坛是太平了。
分人才(1)
1933年盛夏的一天,一位七分人才、三分打扮的时髦女士来探监,因为是看陈独秀,典狱长没有叫她填登记簿。
见她只有二十五、六岁,问她:&ldo;你和陈独秀是什么关系?&rdo;
陈独秀女儿子美(喜子)来过,典狱长已认识了。
在杭州电信局工作的陈子美1912年生,这年21岁。
&ldo;学生。
女士顺口答道。
当年在上海石库门,陈独秀没少教自己认字读书啊。
典狱长带她到了陈独秀牢房,陈独秀一看是潘兰珍,又惊又喜,忙问:&ldo;你怎么来了?&rdo;典狱长听他们说了几句,便知趣地走了。
去年11月30日,陈独秀给高语罕写信,说:&ldo;我真对不起她,务请先生再去探望一次。
当时,潘兰珍听人家说,抓到了阿西的头子,她不知道是谁,一看报上的照片,差点叫了出来,这不是我家老头子吗?12月13日,陈独秀再次给高语罕写信说:&ldo;鄙人生活情况,且语以案情无大危险,免她惧虑。
听说潘兰珍要来探监,陈独秀欢喜无比,但他在4月5日给高语罕信中,还是说&ldo;婉言劝她不必来看我&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