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攻克大都后,获得了元朝大量的文献典籍,为《元史》的编修创造了必要的条
件。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8年),朱元璋下诏编修《元史》,命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为监
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官,并组成了16人的编修班子。第二年二月正式开局修史,至八
月就完成了元顺帝元统元年以前的部分。接着又派人到各地征集史料。
洪武三年二月(1370年)再次开局,继续修史,这次除仍用宋、王2人为总裁官外,
只有1人参与了前一次的编修,其余人员都是新人。至七月,全书修成。《元史》编修
前后总共用了331天,参加修史的人员前后共31人。
明朝修《元史》时,元朝的各位皇帝的《实录》、《后妃功臣列传》是《元史》本
纪和列传的重要资料来源。《元史》的《志》和《表》则主要取材于元朝所修《经世大
典》。
《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
《元史》有14位皇帝的本纪,《太祖纪》除记载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以
前10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
《元史》各志,按时间先后记述事实和制度的变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
《天文志》记载了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
以及引进西域的天文仪器。还记录了元代的各种历法,特别是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
《地理志》记录元代考察黄河发源地的情况,是汉唐以来对黄河河源考察最具体、记载
最详细的文献。《祭祀志》对蒙古族生活习俗的记载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
宝贵资料。
《元史》有列传人物1281人,去掉重复者,实有1270多人。《外夷传》记载了20个
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因为它多
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元朝
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部分内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元
史》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而本纪又占全书近14,保存了大量失传的史料。列传部
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人(特别是文人)常有碑传资料可以参考,而一
些蒙古名臣的资料常常无处可找,因此立传的不及一半。就列传中的蒙古、色目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