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耗费的人力、资金、时间,谁也无法估量。
毕竟,没人知道要克服多少难题,才能让石墨烯稳定地形成单晶结构,再制作成晶圆。
每一项研究都要稳扎稳打地推进。
两三年内如果没有突破,晶圆厂很可能将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到那时候,晶圆厂除了研发部外,其他部门可能会被完全撤销。
“董事长,如果转型做炭基芯片,我们晶圆厂是不是就没了存在的意义?”
王阳抬起头,看着面前的汤城。
他此时已经恢复了冷静。
确实没错,晶圆厂发展得好,并不等于整个龙腾集团也能腾飞。
反之亦然。
“如果可行的话,我建议董事长是否能考虑,保留晶圆厂当前的硅晶圆业务,另外组建一支独立团队专门研究石墨烯晶圆技术。”
冷静下来的王阳立刻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希望最大程度地保全晶圆厂现有的基础。
在不耽误主业的前提下,另起炉灶搞研发,双线并行,互不影响。
“王总,根据摩尔定律,硅基芯片已经接近1纳米的极限,如果再缩窄工艺,量子隧穿现象就会变得无法控制,所以我们必须换赛道。”
“退一步讲,就算龙腾集团不主动转型,未来五到十年,其他厂商也会开始寻找硅的替代材料,你同意吗?”
汤城见王阳仍在坚持,只得耐心解释。
“是的,这一点我不否认。”
王阳点了点头。
芯片行业竞争激烈,晶体管必须越做越小,才能在同样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更多晶体管,提升性能。
但这条路是有尽头的,也就是1纳米极限。
一旦跨过这个线,晶体管会频繁漏电,电子乱跑,芯片完全无法正常工作。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难题,还有个更头痛的问题:散热。
芯片越先进,晶体管越密集,产生的热量也越惊人。
工艺越先进,发热就越严重,这对芯片性能和使用寿命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正因为量子隧穿效应和散热这两座大山,硅基芯片已经走到瓶颈。
要想提升芯片整体能力,就必须找到全新的材料。
炭基半导体正是龙腾集团提出的替代方案。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角度看,这个思路没错。
王阳也明白这一点。
但他接受归接受,心理还是难以割舍。
他是晶圆厂的负责人,考虑更多的是厂区数千员工的命运。
立场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
“董事长,如果全面停产硅晶圆,晶圆厂转型碳基晶圆,预计多久才能拿出成熟工艺?多久才能投产?”
“一年?两年?还是三年?这段时间数千员工怎么办?所有费用都只能靠集团总部输血?”
“就为一个前景不明朗的项目,就放弃已成熟的产线和经验,我们员工心里,真的很难接受。”
王阳始终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保留晶圆厂的基本盘。
喜欢高校难就业,影响我技校造航母?请大家收藏:()高校难就业,影响我技校造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