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麦嘉济公传奇 > 第547章 哀牢投诚 匈奴中计(第2页)

第547章 哀牢投诚 匈奴中计(第2页)

且说汉明帝在位十余年,国家方盛,四海承平,只有汴渠历年失修,常患河溢,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为此经常怨声载道。汉明帝刘庄意欲派员修治,刚好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乐浪人氏王景,说此人善能治水,于是汉明帝刘庄召传王景来到宫阙,询问治水方略。

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着,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

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

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

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00多亿钱。汉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汉明帝东巡到无盐(今山东汶上以北约15公里)。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音却)陂(在今安徽寿县),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王景治河之后,黄河相对安澜近八百年。后任庐江太守期间,王景还修复芍陂、发展农业,不多时境内富饶、五谷丰足。王景忠于热爱的水利事业,科学规划,详细调查,实事求是,制定出了一套完备而可行的治河方案并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

相传白族的始祖是一个妇人。在远古时候,她就住在哀牢山下,那里有一个哀牢国。名虽称为国,可是那个时候,天地初分,人迹罕见,而在那里只住着一个女子,她的名字叫沙壹,她有时候会到河边捕鱼,有时会上山去采集野果。

据说她精通鸟类的语言,会辨别水族生物的声音。那个时候,没有船只。她下河的时候,是把一节大木头用藤条拴在树干上,然后放进水里,自己就骑在木头上在河面上用作好的捞鱼工具捞鱼。

有一天沙壹正在用老办法捞鱼,突然间树干上绑好的藤条断裂了,木头也漂走了。沙壹一下子掉进水里,正想拼命挣扎着想要游出来,忽然看见下游方向有一段黄木头逆水漂来,她立即抓住那个木头骑了上去。那木头在她肩膀下面一起一伏地浮动着,不用手划,就把她驮到了岸边。

从此以后,她每次骑着那个黄木头捕鱼,回回都会捞到很多的鱼。沙壹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把那个黄木头用藤条拴在了岸边,把它当作自己的打鱼船。而黄木头也成了她唯一的伙伴;白天一起打鱼,晚上有的时候还恍惚觉得有男子与自己同穴共枕。

过了一个月,沙壹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怀了身孕。又过了八九个月,沙壹的肚子已经高高隆起来了。一天,她感到腹中一阵疼痛,然后就一个接一个地生下了十个皮口袋。她看着自己居然生出来十个皮口袋,吓得晕倒过去。

当她醒过来的时候,看见那些皮口袋还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于是沙壹在洞口喊了一阵,来了一条母狗,走进来替她把一个个“皮口袋”舔开,真是奇怪,母狗舔开一个皮口袋,里面就钻出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婴孩。

十个小婴孩出来后,都争着向她的怀里爬过去摸着她,沙壹见状,一个个地抱起婴孩,挨个地给他们喂奶。

这时候,一条黄龙爬了进来,开口就对沙壹说:“我的人儿呀!你生孩子受了惊了,我来帮帮你!”

原来那个黄木头是那个黄龙变化而成。龙生九子,并不是说龙只有九个儿子,九是数字里面最高的一个数字。

龙与牛交媾生子囚牛,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

龙与狼交媾,生子睚眦,睚眦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形象。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与鸟类交媾,生子嘲风,形似羽兽,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据说嘲风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龙与蟾蜍交媾,生子蒲牢,形似盘曲的龙,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形象。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大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与狮子交媾,生子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

龙与龟交媾,生子霸下,喜负重。

龙与虎交媾,生子狴犴,龙与蚌交媾生子负屃,与鱼类交媾生螭吻。据说穷奇、麒麟之类,也为龙种。

话回正题,却说沙壹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生下了黄龙的孩子,黄龙带着十个儿子离开,沙壹时亦惊避,待龙去后,返回寻觅十个孩儿,却是一个不少,惟幼孩从容坐着,毫不慌张。沙壹是是蛮人,声同鸟语,常谓背为九,坐为隆,因此取名幼孩为九隆。这个故事过于荒诞。后来诸孩长大,九兄弟以幼弟为父所舐,必有吉征,乃共推为王。

可巧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得十个女儿,刚好与沙壹十个儿子相配,遂各娶为妻室,真是无巧不成话。辗转滋生,日益繁衍。九隆回溯所生,不忘本来,因此令种裔各刻画身体纹身,状似龙鳞,且背后并垂一尾,缀诸衣上。到了九隆病死,世世相继,遂就牢山四面,分置小王,随地渔猎,逐渐散处,惟与中国相距甚远,未曾交通。

到了建武二十三年间,哀牢王贤栗,督率部众,乘筏渡江,击邻处部落鹿箩,鹿箩人不及预备,多被擒获。不意天气暴变,雷雨交作,大风从南方刮起,撼动江心,水为逆流,翻涌至二百余里,船筏多有沉没,哀牢人溺死数千名。

贤栗心尚未死,再次派遣六部酋进攻鹿箩。鹿箩部酋正拟兴兵报怨,闻得哀牢又来扰境,当即倾众出战。这番接仗,与前次大不相同,鹿箩人个个愤激,个个勇敢,杀得哀牢部众东倒西歪。哀牢六王,不知兵法,还想与他蛮斗,结果是同归于尽。残众抢回尸骸;分别藁葬,当夜被老虎发掘,把尸骸一顿大嚼大吃,食尽无遗。

哀牢王贤栗得报,方才惊恐,召集部众与语道:“我等攻掠边塞,也是常事,今进击鹿箩,偏遭天谴,摧残至此,想是中国已有圣帝,不许我等妄动,我等不如通使天朝,愿为臣属,方算上策。”

大众齐声应诺。乃于建武二十七年间,率众东下,至越贮太守郑鸿处乞求投降。

郑鸿当即奏闻,有诏封贤栗为哀牢王,令他镇守原地。嗣是岁来朝贡。到了永平十二年,哀牢王贤栗早死,其嗣王叫做柳貌,又携五万户内附。汉明帝遣使者勘查安抚,得接复报,遂决议建设郡县,即将柳貌属境,分置哀牢博南二县,罢去益州西部都尉,特置永昌郡,并辖哀牢博南,始通博南山,度兰沧水。惟山深水湍,跋涉维艰,行人多视为畏途,曾作歌云:“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沧,为他人。”

中国人素惮冒险,即此可见一斑。歌谣虽是如此,但往来使人,每岁不过数次,却也无甚关碍。再加西部都尉郑纯,调任永昌太守,为政清平,化行蛮貊,自哀牢王柳貌以下,各遵约束,岁贡维谨,西南一带,帖然相安,不在话下。

惟北匈奴明里为与汉朝廷修和,暗地里仍然为寇侵犯汉地,烧杀抢掠。

仆射耿秉,耿弇之从子。屡上书请求进击北匈奴,汉明帝尚不欲贸然讨伐,令显亲侯窦固,及太仆祭彤等,商议进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