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布斯堡的阴影下,另一个古老的王侯家族于十七世纪开始显露头角,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不利。那就是霍亨索伦家族。当时的势力范围是支离破碎和经济不发达的勃兰登堡和普鲁士。但在大选侯弗里德里希&iddot;威廉统治的四十八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按照法国的榜样,革新了行政管理、经济和军队,从而为勃兰登堡和普鲁士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但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却不愿意只当大选侯,他想当国王。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换取了主要公侯和皇帝的同意。1701年1月,弗里德里希在科尼希堡加冕成为&ldo;普鲁士国王&rdo;。但这却遭到了维也纳哈布斯堡宫廷的嘲笑;普鲁士的首任国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弗里德里希一世时,哈布斯堡的这种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分量的文人,所以他也不值得人们的重视。但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却完全不同,很快他就获得了&ldo;士兵国王&rdo;的称号。对这个虔诚的书呆子来说,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勤俭的理财,是一切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ldo;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才能得到有保障的持久幸福。&rdo;因此,他就‐有时是用暴力‐招募年轻的男子,并把军队扩大了一倍,达到了八万人。为使士兵绝对服从,他选择了惟一的方法‐严厉的体罚。因而,&ldo;普鲁士式的调教&rdo;很快就闻名于世,但也臭名远扬。
责任感、服从、纪律、秩序和勤奋,是这位&ldo;士兵国王&rdo;的最高价值。所有这些准则他都在军队中得以体现;他的目标是想把全国变成一座兵营。&ldo;普鲁士品质&rdo;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但后来却沦为声名狼藉;但如果没有这些,一个落后的小国,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了欧洲强国的通途。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在生命结束时,普鲁士已经具有一支欧洲第三强大的军队,不但消除了债务‐而且还有了1000万塔勒尔金币的战争储备。
士兵国王一直希望他的长子弗里德里希能够和他一样,把这个事业继承下去。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在下一章,论述那个时代的精神潮流和发展时,我们会说明到底为什么。
23
理性的时代
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被称为&ldo;理性的时代&rdo;。它想说明的是,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从迷信中,也包括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所开始的事业,以更为显著的形式得以继续。这种新的思想潮流首先来自英国和法国。所有迄今为止对宗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观念都遭到了置疑,受到理性判断的严格考验。凡是经不起这种&ldo;理性&rdo;考验的东西,就会‐像在实验室里一样‐被抛弃。只有人们用理智可以认识的问题,才是真实的,法国人若内&iddot;笛卡儿,早在1637年,在他的《方法谈》一书中这样写道。
人不应该再受陈旧的权威所左右,而应该独立地和理性地,即&ldo;开明地&rdo;行事。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iddot;康德,在他的著名论断中,总结了启蒙的含义:&ldo;启蒙是人们摆脱自我受制状态的出发点。自我受制是一种不受他人指点就无法进行理智思考的无能状态。这种受制状态,是自己造成的,如果这种受制状态的原因不是由于缺少理智,而是因为没有他人的指点就没有决心和勇气的话。那么sapareaude!请鼓起勇气来!去利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竞选口号。&rdo;
启蒙主义者主张人的自然平等,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尊严,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包括皇帝。英国哲学家约翰&iddot;洛克1689年写道:&ldo;如果我们看到,人在如何置身于自然之中,那我们就看到了:这是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rdo;
七十年之后,日内瓦的让&iddot;巴蒂斯特&iddot;卢骚在他的《社会协约》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ldo;人是在自由中诞生的,但却又到处给他戴上了枷锁。&rdo;卢骚、洛克、康德、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其他启蒙运动者要给予粉碎的,恰恰就是这些枷锁。在自由中诞生的人,也应该在自由中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天生权利。他们应该签定协约,平等地确定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不使任何人在国家中权力过大,权力应该分隔开来:一个立法,一个执行,另一个则应该关注这一切是否在正确运行。
根据这个思想,统治者不是由上帝,而是由人民选择的。他的使命是尊重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福祉和促进人的幸福。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遵守和人民签定的协约,或者滥用人民对他的信任,那么人民就可以罢免他的职务。这种新的革命性的思想,当然遭到了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专制主义势力的拒绝。只有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俄国的女皇卡塔琳娜大帝和普鲁士的王储弗里德里希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24
普鲁士王位上的哲人?
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当王子时,有过不寻常的童年和青年。&ldo;士兵国王&rdo;要把儿子培养成为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ldo;弗里茨必须和我一样!&rdo;早在弗里茨五岁的时候,他就让儿子穿上军服,和他一起参加骑马、狩猎、阅兵和演习。而这个王储却对军事和一切&ldo;普鲁士品质&rdo;十分反感。这个聪慧而稚弱的弗里德里希真正喜欢的却是宫廷的生活和美好的艺术,他特别喜爱法国文学,偏好哲学,创作诗歌并秘密学吹横笛。而对他父亲来说,这些都是愚蠢的荒唐事,他常常为此遭到父亲的责罚。弗里德里希18岁的时候,为了摆脱父亲的皮鞭,和一个朋友出走,想离开这个国家;但在边境被抓获。国王把他们两人送上了军事法庭,并判处了死刑。在行刑前,王子虽然得到了赦免,但却不得不看着自己的朋友上了断头台。这以后,按照父亲的意志,他被关进了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