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已走,自己若还留在朝堂,岂不更显碍眼?
“或许,我也该激流勇退了。”
刘伯温偷偷望向高坐上身穿黄龙袍、面无表情的朱元璋,心中已有了决断。
朱元璋暗中布局,他看不明白。
但他深知继续留下将有性命之忧。
此时,自然是能远离便远离,至少不要被牵连。
退朝后,刘伯温去找朱元璋。
……
朱元璋在众人的跟随下走进御书房,除他之外,其余人都留在门外,他独自进入。
房门吱呀一声关闭。
“这胡惟庸自任丞相以来,愈专横跋扈,满朝文武,敢反对他的寥寥无几,这些人真是会见风使舵。”
“不过,咱倒是没看错胡惟庸。”
“这家伙得势后,真面目便暴露无遗。”
“咱倒要瞧瞧,事情会展到何种地步。”
朱元璋自言自语道。
他以旁观者的心态,静观事态演变。
然而,局势的展远朱元璋的预期,已有朝臣对胡惟庸的自大心生不满,于奏章中弹劾了胡惟庸。
朱元璋审阅着这份奏章,眼神微眯。
“啧,这胡惟庸比预想中更能招惹是非,看来不久之后,我就能”
朱元璋周身散出浓烈的杀意。
胡惟庸虽自大,但在政务处理上尚算得力,只是他渐渐将手伸向职责之外,暗中涉足诸多事务。
仿佛在试探朱元璋的忍耐极限。
朱元璋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却并未对胡惟庸加以责罚,反而称赞其处理得当。
在奏章上写下赞美之词后,朱元璋正欲翻阅下一份,此时内侍来报:
“皇上,刘伯温求见。”
刘伯温?
朱元璋眼神微眯,吩咐道:“宣他进来。”
“遵旨。”
刘伯温步入御书房,向朱元璋躬身行礼。
“皇上。”
“刘先生此行所为何事?”
朱元璋放下奏章,一手撑桌,微笑着看向刘伯温。
刘伯温不敢与朱元璋对视,微微低头,言道:
“皇上,臣自开国以来,身体日渐衰弱,年岁已高,如同风中残烛,瓦上薄霜,恳请皇上恩准臣告老还乡。”
刘伯温言辞恳切。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先生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与先生所言大相径庭啊。”
“大明正值用人之际,还需先生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