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东瀛不同于高丽,它与大明隔着茫茫大海,这意味着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
“此计可试,但人数、规模、编制及待遇均需慎重考虑。”
“既然是你提出,那便由你与兵部、吏部共同商议,拟定章程呈报于我。”
朱标闻言,即刻应允,正欲行动,却被朱元璋唤住。
“此外,各藩的军屯等事务也需一并商讨,仅于东瀛驻军屯田,似乎并不周全。”
朱标心领神会,朱元璋意在利用此事牵制朱棣。
当前局势下,若朱棣真有异心,这些自南方调集的军屯力量或能有效遏制;若无,亦能辅助当地,且不会引发波澜。
朱标应允后,随即离去。
随后的几日,朱标展现出极高的行动力。
首批运往东瀛的设备启程之时,大批迁移的军户亦随之登船。
有朱元璋的严令及开垦土地的优惠政策,这批军户无不欢欣鼓舞。
朱柏见到大批物资后,更是无暇顾及军队数量的增加。
很快,在朱柏与当地官府的协作下,工厂顺利投产,无人预料到,多年后,一条足以震撼世人的生产线会在此诞生。
。。。
第369章诸国使者参观大明京城,皆震惊!
在朱标忙于军屯与海外建厂之际,各国使者已陆续抵达。
一时间,应天府的街道上,异域面孔屡见不鲜。
一些敏锐的商人,更是设法与这些使者建立联系,以图后续的商业发展。
官府对此知情,但此举并未违法,故而无人过问。
那些使者,在本国位高权重,但在大明与本国国力的巨大差距下,他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贸易合作在官府的默许下悄然展开,仿佛此次外交活动仅为商业合作铺路。
尽管官府未加干涉,锦衣卫却密切关注着一切。他们暗中保护着每一个合作国家,详细记录着使者的活动轨迹、接触的人及目的,并定期呈报给朱元璋。
若换作以往,朱元璋或许会觉得此举合情合理,毕竟他们可能影响大明日后的国际收益,且以国使之名行商业合作之实,确有损大明威严。
然而,在叶轩的建议与朱标的劝说下,朱元璋对此仅持关注态度,并未过多干预。
按照叶轩的见解,这一切皆为未来商业合作打基础。待各国对大明产品产生依赖,加以经济控制,这些国家将形同虚设。
人皆逐利且好攀比,一国在商业活动中获利,他国岂能甘于人后?
于是,这些使者除了参与官府活动外,最大的乐趣便是游览应天府,搜集有用信息,为日后的商贸活动做准备。
一日,朱标忙完其他事务,见使者已基本到齐,便急忙召集他们。
鸿胪寺内,任昂站在朱标身旁,眼中充满好奇。
在座的使者们此刻皆显拘谨,望着朱标,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各国虽相邻,但语言不通。如此规模的会面,大明亦是首次筹备。
坐在主位上的朱标亦感为难。
“诸位远道而来,足见有意与大明结好。”
“本宫在此,先代大明皇帝感谢诸位的远见卓识,感激诸位选择大明作为友邦。”
朱标稍顿,旁侧翻译随即将其言语转达给各自效命的国度。
使者们闻此,急忙起身向朱标行礼。
他们之中,不乏曾踏足中原之人,但那时的中原尚属元人统治。
大明虽建国未久,却已焕然一新。
受叶轩之影响,大明工业突飞猛进,连带日常生活用品与习惯皆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