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轻笑,显然已洞悉朱标所想,却未点破,而是顺着话茬道。
“如同高丽,东瀛也应尽早开设工厂,着手生产。
“那些必需的资源,也需尽快派人开采、运送。
“我们在东瀛已耗时良久,再拖延下去,只怕会有变故。”
言及此,朱元璋不禁轻叹,对朱柏仍有一丝忧虑。
“老实说,我不认为老十二会出问题,但逼急了兔子亦咬人,东瀛人若**急了,难保不做出极端之举。
“若他们皆亡,老十二这东瀛王还有何意义?且若他们尽逝,谁又来为我们做劳力?”
朱标闻言,亦觉有理。
高丽百姓虽苦,所受压迫却不及东瀛。
朱棣虽故作纨绔,其行为却未撼动高丽根基。
而朱柏接手的东瀛本就破败,加之他的折腾,只怕东瀛人已近极限。
虽在军队压制下,他们大抵不会生乱,但若叛乱频发,对东瀛建设影响甚大。
其实,闻听朱柏所为,朱标便已有劝诫之意。
毕竟东瀛远隔重洋,较之高丽更令人担忧。
略作权衡,朱标向朱元璋进言。
“父皇,儿臣以为,应为十二弟增派兵马,这些兵马可隶属工厂与矿区,不受十二弟管辖,但关键时刻,能助十二弟一臂之力。”
“这样既能增强十二弟的安全,也能为工厂和矿区提供一份保障。东瀛人虽满腹牢*,但面对大军压境,定会隐忍不发,您的忧虑自会消解。”
朱标此言一出,朱元璋当即拒绝,未加思索。
他告诫朱标:“东瀛弹丸之地,增兵之后,粮草何以为继?”
“当地粮食已显紧张,若再从各省调拨,人力物力耗费巨大。”
朱标闻言,心生踟蹰。
他深知朱元璋所虑非虚。
大明在叶轩的诸多建议与科技推动下,已焕然一新。
然而,科技进步无法改变人的基本需求——粮食。
大明与东瀛相隔万里,运输兵马物资,粮食消耗巨大。
往昔临时驻扎,尚能应对。
若大军长期驻守,此等开销将旷日持久,数额惊人。
加之工人、设备等所需粮食,成本恐难以控制。
更兼长期驻军,难免让朱柏心生异念,引发更多纷扰。
大明境内的工厂,无论设于何地,皆无被夺之忧。
但东瀛远隔重洋,一旦被占,麻烦诸多。
片刻沉默后,朱标提出一策:
“父皇何不将军队驻地改为军屯?”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大明军制,世代沿袭。
一旦入伍,子孙皆需从军,以此维持军队数量和阶级稳定。
至于高丽、东瀛,朱元璋从未有过此念。
在他看来,这些地方非大明疆土,而是殖民利益所在。
鉴于高丽之前的成功经验,朱元璋原本计划的投入并不算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