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德里苏丹的报复,更无人问津。有大明为后盾,他们已不将德里苏丹国放在眼中。加之此次事件令德里苏丹国国力大损,内部矛盾激化,即便有意报复,亦恐力不从心。
尤为关键的是,为安人心,蓝玉离前迫使本·图里各路签署国书,明言撤军后不会对任何一国采取报复性武装行动。
诸多因素之下,此次联合行动终以皆大欢喜收场。至于德里苏丹国因此次行动所蒙受的损失及后续变故,此刻无人问津。
蓝玉在离别之际,暗中在德里苏丹国及周边国家布置了锦衣卫探子,以搜集情报,为大明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不久后,应天府。
在奉天殿外,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翻阅着蓝玉送回的宝物清单,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笑容。
朱元璋本性淳朴,原本并未期望能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
这些收获,与以往征讨东瀛所得的物资相比,相差无几。
当然,这其中有地域等因素的差异,但大明此次的投入与以往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
昔日征东瀛,明军出动八万余人,耗资巨大,战死士兵的抚恤及家属安置,皆是长期负担。
而此次,大军仅至德里苏丹国边境,对方便主动献上财富与美女。
蓝玉甚至戏言,若非牛羊不便携带,他还想让大明百姓尝尝异国风味。
思索片刻后,朱元璋放下奏折,望向蓝玉。
蓝玉立于御阶前,神采奕奕,仿佛连眼神都在彰显着得意。
有此战功,他的骄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察觉到朱元璋的目光,蓝玉微微收敛,低头致敬。
朱元璋却摆手示意:“不必如此,我只想问,天竺就没有丝毫的不愿或讨价还价吗?”
蓝玉闻言,不禁失笑。
他向朱元璋解释道:“陛下,我们只用了几枚炮弹,他们看到弹坑,还未开谈,便已胆战心惊。首次使者前来,甚至未问条件,便匆匆回去禀报了。”
朱元璋欲问详情,但蓝玉因兴奋过度,未察觉其反应,继续描述当时情形:
“陛下不知,我当时还想再送一份清单,让他们有所准备。结果,未等我准备好,他们已派人送来一份清单,内容比我们想要的还要丰富。”
“这等好事,我们怎会放过,当即应允,还试着多讨要了些物品,他们竟毫无异议!”
“撤退之时,他们的王弟,即那位使者,还亲自率人相送!”
“我甚至觉得,只需您一封国书,他们便会俯首称臣,成为我们的藩属。”
此言一出,众人皆笑,朱元璋亦微微展颜,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他环顾群臣,未见叶轩身影,心中略感失落。
毕竟,此计出自叶轩,起初不过是试探,未料竟为大明带来如此厚利。
这种感觉奇妙无比,相较于战争,此举无异于空手套白狼,无损一兵一卒,连粮草都得以弥补。
按理说,应重赏叶轩以表谢意。
但念及叶轩之年龄与功绩,朱元璋一时难以决断。
继而深思,只觉心中似有异物作祟,隐隐发痒。
莫名地,他已开始在心中盘算下一个目标。
思绪愈发高涨,朱元璋佯装询问几句后,便宣布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