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cycleassessnt):分析产品从生产到废弃的全流程环境影响(如“电子设备的回收利用率”);
-伦理审查(ethicalreview):建立设计伦理委员会,评估设计方案的潜在风险(如“ai推荐算法是否会导致信息茧房”)。
案例:
-微软xbox的自适应手柄(xboxadaptiventroller)的“社会视角”设计:针对行动不便的玩家,设计了可自定义的大按键、接口扩展功能,支持连接脚踏板、摇杆等辅助设备,让残障玩家也能享受游戏乐趣,推动了游戏行业的“包容性设计”进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设计视角的功能:从“解决问题”到“创造价值”
设计视角的核心功能是“引导设计师从不同维度拆解问题,找到最优解”。具体可分为四大维度:
1需求洞察:避免“自嗨式设计”
用户视角与社会视角能帮助设计师跳出“自我表达”,真正理解用户需求。例如,设计师可能认为“app界面越炫酷越好”,但用户视角会提醒“炫酷的动效可能影响加载速度,导致用户流失”。
2方案决策:平衡多方价值
商业视角与技术视角能帮助设计师在“用户需求”与“企业目标”“技术限制”间找到平衡点。例如,用户希望“app无广告”,但商业视角需考虑“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能设计为“会员去广告+非会员少量广告”的折中方案。
3风险控制:预判潜在问题
技术视角与社会视角能帮助设计师提前识别风险。例如,技术视角会提醒“复杂交互可能导致部分低端机型卡顿”,社会视角会提醒“数据收集功能可能引发隐私争议”,从而在设计阶段优化方案。
4价验证:确保设计有效
通过多视角的交叉验证(如用户测试验证用户视角,ab测试验证商业视角,技术复盘验证技术视角),设计师能确保设计方案“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实现商业目标,同时可落地”。
四、设计视角的实践逻辑:如何“灵活切换”与“整合应用”?
设计不是单一视角的“独角戏”,而是多视角的“协奏曲”。实践中需遵循以下逻辑:
1根据设计阶段选择视角
-需求阶段:以用户视角为主(挖掘真实需求),辅以社会视角(评估社会影响);
-方案设计阶段:以产品视角为主(定义功能逻辑),辅以技术视角(评估可行性);
-落地阶段:以商业视角为主(优化roi),辅以技术视角(确保性能);
-迭代阶段:以用户视角为主(收集反馈),辅以社会视角(评估长期影响)。
2建立“视角冲突解决机制”
当不同视角矛盾时(如“用户想要更多功能”vs“技术团队认为功能太多会影响性能”),需通过数据驱动(如用户行为数据显示“80用户只用核心功能”如“用户体验>短期商业收益”)达成共识。
3培养“多视角思维”
设计师需主动学习其他视角的语言(如技术团队的“代码复杂度”、商业团队的“kpi指标”),避免“鸡同鸭讲”。例如,与技术团队沟通时,用“性能指标”替代模糊的“流畅度”;与商业团队沟通时,用“用户转化率提升10”替代“用户体验更好”。
4动态调整视角优先级
不同产品的核心目标不同,视角优先级需动态调整。例如:
-医疗类产品:社会视角(安全性、可靠性)>用户视角(易用性)>商业视角;
-互联网产品:商业视角(用户增长)>用户视角(留存)>技术视角(性能)。
结语:设计视角是“连接用户与世界的桥梁”
设计的本质是“用创意解决问题”,而视角则是设计师“理解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它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方式”——通过多视角的碰撞与整合,设计师能跳出“自我设限”,创造出既满足用户需求、又符合商业目标、还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