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物业的流程大致一样,无非就是巡逻、门禁、保洁、监控、报修、业主服务。
换一家公司,换一拨人,流程再写一遍,最多加几条考核条例。
有公司专门派人去看瑾慎的交付样板。
他们带了拍照设备、抄了签到表、还偷偷跟拍了半天,看完回来一致结论:
“不难,我们也能做。”
结果做出来的那套,既不像样,也没人听指挥。
队伍一到现场就散,协调三天还在吵洗手间钥匙归属权。
客户那边一问:“你们是照谁的节奏干的?”
没人敢答。
很快,传闻开始变味。
有人说,这不是“流程能不能照抄”没人能做到“全盘调控+因地拆解”。
范向东不是把流程写得比别人好,
而是他根本没写死流程。
每一个小区,他都先做的是现场踩点,
不是看图纸,而是数角落,看光线,看人行轨迹,看垃圾桶清运时间。
有一次,一个项目经理看不懂他在干嘛,问:“你这是干什么?”
他只回了一句:“多一个死角,就多一个人盯,多一个人,预算就炸。”
后来对方才明白,他那不是做图,是在心里算“动作花费比”。
于是一个行业死循环开始暴露:
你想照他的办法做,但你预算撑不住。
你预算下来了,又做不到他那个执行密度。
不是你不想做好,而是你没法在那个价格里,做出他的效果。
这才是所有老物业真正焦虑的点。
他们用的是老派模型,靠堆人、靠预案、靠层级审批。
而瑾慎用的,是“范向东调过一遍”的节奏网。
每一步都不复杂,但每一步都刚好落在最省事、最省力、最稳当的点上。
那不是流程,那是现实动线。
于是圈内第一次有了声音:
“这不是新流程,是新打法。”
“不是拼人脉,是拼谁的现场动得起来。”
“不是看你能不能说得明白,是看你能不能安排得下去。
而范向东这个名字,也就开始慢慢变成:“干活的”代名词。
从第三个盘开始,就有人在问:“你们公司那个姓范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