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正值咸丰元年。
这一天,洪秀全振臂高呼,正式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所率军队称“太平军”。
一场波澜壮阔、震撼华夏大地的,反清农民起义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起义爆发之初,太平军如猛虎出山,锐不可当,迅速冲出紫荆山区,顺利抵达大湟江,
而后计划向西北方向的武宣(今武宣县)进发。
彼时,太平军兵力仅有两万余人。
洪秀全、杨秀清心中明白,若死守桂平金田村,不出几日,便极有可能被清军围困剿灭!!
因此,起义军必须不断转移,凭借对山区地形的熟悉,与清军展开灵活的移动战,在战斗中寻觅突围之机。
这,便是洪秀全决意进军武宣的关键缘由。
“……”
与此同时,咸丰帝任命李星沅为钦差大臣,主持剿灭起义军的军务。
李星沅不敢有丝毫懈怠,即刻率领一万多名清军,马不停蹄向浔州方向集结。
同时,他调遣广西提督向荣与广州提督乌兰泰协同作战,务必将起义军一举歼灭。
后来,乌兰泰改任八旗都统。
向荣出身行伍,早年间便投身镇压白莲教、天理教起义的战事之中。
因其作战勇猛无畏,屡立赫赫战功,得以逐步晋升。
至鸦片战争前后,他已然官至总兵之位。
向荣以“善于治军”而闻名,麾下绿营兵将,皆历经无数战火洗礼,作战经验丰富,是清廷极为倚重的一支军事劲旅。
然而,这位牛逼将领,在太平军面前却屡屡吃瘪,接二连三遭遇惨败。
向荣并非作战能力欠佳,实则是起义军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他们专挑山区行进,巧妙避开平地,
这一策略使得清军骑兵的优势难以施展,起义军的武器虽然简陋,但是群众基础雄厚,如鱼得水,清军犹如陷入人民汪洋大海一般。
此乃杨秀清精心谋划、巧妙运用的扬长避短战术——
1851年2月,向荣所部,先是在牛排岭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地逃窜,而后在屈甲洲再次遭遇重创。
这两次沉重打击,让向荣心有余悸,自此再也不敢轻易进攻,只能无奈采用围困之法,妄图将太平军困死。
向荣接连失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乌兰泰并不配合。
二人皆想彰显自身实力,互不服气,甚至相互掣肘,如此情形,又怎能打胜仗呢?
乌兰泰出身满洲正红旗将门世家,早年以副都统身份,参与边疆事务,后调任广西。
因其对南方地形与军务颇为熟稔,故而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之一。
彼时,乌兰泰率领八旗劲旅从广西各地火速驰援,与向荣部协同对太平军展开围剿。
他擅长运用火器,如抬枪、火炮等进行攻坚作战,初临战场便旗开得胜。
1851年5月,太平军在象州中平一带,与清军对峙之时,乌兰泰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太平军营地,迫使太平军不得不转移阵地。
也就是说,向荣擅长围歼作战,而乌兰泰则精于火炮攻坚战。
倘若二人能够扬长补短、相互配合,想必起义军定会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事与愿违,二人始终无法齐心协作,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帝眷顾洪秀全。
太平军敏锐地抓住清军将领不和这一有利契机。
1851年3月,洪秀全与杨秀清当机立断,率领起义军从江口突围,成功实现进军武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