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太平军和其母亲改变了曾国藩的后半生,这话一点没错。
倘若母亲那个时间点没有去世,说不定曾国藩还在京城履职呢!
当时朝局已然岌岌可危,曾经作为维系统治重要支柱的八旗、绿营军队,早已今非昔比,战斗力丧失殆尽。
八旗兵长期沉浸在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中,每日沉迷于声色犬马,
昔日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技艺,也逐渐荒废生疏。
而绿营兵同样弊病丛生,纪律松弛到了极点,吃空饷,吸食鸦片成风。
如此腐败涣散的军队,在太平军猛烈攻势面前,显然不堪一击。
无奈之下的咸丰皇帝,将目光投向了正在家乡丁忧的曾国藩,下令他在老家督办团练。
“反正老曾此时处于丁忧期间,无法进京履职,倒不如利用他在地方的影响力,
组织地方武装力量,以此来镇压如日中天的太平军。”咸丰皇帝当时是这样想的。
望着手中的圣旨,曾国藩匆匆束装,踏上了组建湘军的征途。
他明白若要成事,必先聚揽人才。
首先他想到的,是邀请同乡同窗好友刘蓉相助。
刘蓉与曾国藩、郭嵩焘相识于微时,三人常以理学相切磋,情谊深厚,被人们称为“湖南三杰”。
得知曾国藩出山创建湘军,刘蓉未作丝毫犹豫,放下手中书卷,慨然应允:“涤生兄既有志靖乱,蓉愿效犬马之劳!”
刘蓉虽没有统兵经验,却善谋略、通兵法,很快成为曾国藩的首席幕僚,为其起草奏章、谋划营伍制度。
而另一位关键人物罗泽南,则是湘乡本土的“儒将”。
罗泽南出身寒微,以讲学授徒为生,却心怀天下。
他早年便在湘乡组织乡勇,教习兵法,其麾下王錱、李续宾等弟子,个个武艺出众、忠勇可嘉。
曾国藩亲自登门拜访时,罗泽南正与弟子演练阵法。
二人一番畅谈后,罗泽南拱手道:“大人既有振臂一呼之勇,泽南愿率湘勇相随,共卫桑梓!”
自此,罗泽南的乡勇成为湘军的核心力量之一,其“书生领兵,以义治军”的风格,更深刻影响了湘军的建军理念。
随着曾国藩广贴告示、遍发书信,更多能人志士汇聚而来:郭嵩焘以渊博学识,建言创建水师。
江忠源率旧部“楚勇”加盟,带来实战经验。
塔齐布等满族将领,也因曾国藩的诚意加入阵营。
短短数月间,湘乡、宝庆、衡州等地的乡勇被整合改编,
一支以“书生领山农”为特色的新式武装——湘军,在湖南大地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