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清宫秘史讲的是什么 > 第234章 肃顺不死慈禧难出3(第2页)

第234章 肃顺不死慈禧难出3(第2页)

各方一起用力,咸丰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询问肃顺的看法。

肃顺故意沉吟片刻,“皇上,微臣对左宗棠了解并不多。

不过,潘祖荫和胡林翼皆是国家栋梁,德高望重,他们所言应当可信。”

肃顺此招名为欲擒故纵,接着他又说道,

“微臣听闻,林则徐林公曾将自己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写成对联,赠予左宗棠。”

说罢,肃顺偷偷观察咸丰的反应,见其神色微动,似心有所动。

于是,他趁热打铁,继续施加影响:“皇上,微臣还听闻‘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肃顺原本并不知晓这些说辞,皆是沈敬庭提前悉心教导的。

而后,肃顺开始力陈左宗棠的重要性,向咸丰帝指出,

在太平天国运动等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朝廷正迫切需要左宗棠这样的人才,以稳定局势、对抗叛乱。

他还特别提醒咸丰帝,若因谗言错杀忠臣,必将动摇朝廷根基,影响国家大局。

咸丰经过一番权衡,最终采纳了肃顺的建议,收回了对左宗棠的缉拿令。

不仅如此,在肃顺的引导下,咸丰提拔左宗棠为四品京堂候补,

肃顺不仅对左宗棠加以保护,对曾国藩、胡林翼等汉族将领,更是全力支持。

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咸丰急需像肃顺这样的强硬人物,因此肃顺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当时,有满族大臣弹劾曾国藩拥兵自重,曾国藩训练的湘军达到了七八万之众,

八旗官员眼红,提醒咸丰小心曾国藩的湘军尾大不掉。

肃顺闻之十分愤怒,在咸丰帝面前驳斥道:

“国藩书生带兵,能平巨寇,乃社稷之幸。若猜忌掣肘,何以平贼?”

在肃顺的推动下,清廷逐渐放开对汉族官员的兵权限制,为湘军、淮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这些举措虽触动了满族权贵的利益,却为清王朝延续了数十年国祚。

【拒签不平等条约】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务上,肃顺以强硬着称。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洋人和大清在通州和谈,洋人派出以巴夏礼为首的和谈使团,与大清使团交涉,

由于无法达成一致,洋人威胁清廷代表,肃顺坚持原则绝不退让,巴夏礼一怒之下大发淫威,准备率团离开通州。

“想走,休想!”肃顺下令扣押巴夏礼等人,肃顺想以使团为筹码,逼迫英法联军回撤。

虽然目的没达到,从侧面显示出肃顺的强硬态度。

还有1858年,沙俄趁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消息传到承德后,肃顺怒不可遏,在朝堂上痛斥奕山“丧权辱国”,并坚决反对承认该条约。

1859年,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前来换约,肃顺作为谈判代表,

当面斥责其“趁火打劫”,称《瑷珲条约》“乃奕山私签,非朝廷本意”,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他甚至当着俄使的面,将条约文本扔在地上,怒斥道:“尔等若要强占中国土地,需先踏过我等尸身!”

这种强硬态度,让沙俄方面极为不满,却暂时延缓了领土的进一步丧失。

正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肃顺性格方面有缺陷,

他年轻时放浪形骸,基础知识没打牢,修养不够,锋芒过露。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肃顺自幼不喜读书,常以“粗人”自居,

位居高位后,处理政务虽能拎的清,却缺乏细腻的手段。

据史料记载,他在朝堂上常因意见不合而与同僚争吵,甚至当众辱骂大臣,连恭亲王奕欣也受过他的羞辱。

他喜欢意气用事,比如扣押洋人使团代表。

肃顺的缺点,与他的优点同样显着,这为他以后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