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同治九年),刘松山率楚营精锐抵达吴忠堡,马化龙因楚军攻势凶猛,心生惧意,假意投降。
刘松山信以为真,亲赴马王寨受降,不料马化龙部下突然反叛,刘松山当场被冷枪击中身亡。
噩耗传来,左宗棠痛心疾首,悲痛过后,他将指挥重任交给刘松山的侄子刘锦棠。
刘锦棠年仅28岁,却早已在战场上历练得沉稳坚毅,威望颇高。
他接任后,迅速稳住军心,施展一系列狠辣战术:在黄河两岸筑垒,修复永宁洞,断金积堡水源。
避其锋芒,先拔除周边卫星堡垒,逐步缩小包围圈。
派精兵阻截河州、西宁方向的援军,让马化龙陷入孤立无援。
金积堡内,形势愈发严峻,粮草匮乏,连老鼠都吃光了,百姓苦不堪言。
迫于无奈,马化龙挑起白旗,表示再次投降。
夜深了,马浩看着身边的老弱病残,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他越发坚定了刺杀刘锦棠的决心,期望能为堡内百姓杀出一条生路。
一天夜里,马浩换上轻便衣物,怀揣利刃,悄悄摸出藏身之处。
月光洒在地上,宛如铺上一层银霜,他借助阴影的掩护,在废墟与残垣间灵活穿梭,向清军大营靠近。
好不容易躲过层层守卫,潜入刘锦棠营帐附近,却不小心踩到一根枯枝,“咔嚓”一声,在寂静夜里格外刺耳。
瞬间,周围火把齐亮,清军士兵从四面八方涌出,将马浩团团围住。
刘锦棠闻声走出营帐,看着被擒的马浩,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你这少年,为何行刺于我?”
马浩怒目而视,啐道:“你们这群清狗,残害百姓,我要为金积堡的父老乡亲报仇!”
刘锦棠微微皱眉,一挥手:“带下去,明日审讯。”
天亮大亮,马化龙为表示投降诚意,把武器全部扔出城,刘锦棠决定受降。
早饭后,刘锦棠营帐内,一名参将神色谄媚地凑上前:
“大人,这马化龙狡猾得很,如今虽已投降,但难保他没有后手。不如我们……”
他做了个隐晦的手势,“在堡内‘搜出’些武器,就说他意图谋反,趁机除了他,
一来为刘大帅报仇,二来也绝了后患。”
刘锦棠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想到叔父刘松山的惨死,终是咬牙点头:“此事务必做得隐秘,不可露出破绽。”
第二天,清军在金积堡内展开“搜查”,很快,一千二百杆俄制洋枪被“搜出”。
刘锦棠以此为据,上奏朝廷,称马化龙阳奉阴违、私藏武器、意图复叛。
而马浩,面对清军的严刑拷打,始终不屈,坚贞不屈的他,最终壮烈牺牲,没能实现心中的抱负。
1871年正月十三日,寒风凛冽,马化龙及其子马耀邦被押赴刑场,监斩官声音生硬:“凌迟处死。”
其余一千八百多名起义军骨干也被分批斩杀,金积堡的回民老弱妇孺被迁往平凉、固原等地安置,被迫离开了这个教会中心。
金积堡的陷落,成为陕甘回民起义的转折点。此后,左宗棠与刘锦棠乘胜追击。
同治十二年,陕甘地区的河州、西宁、肃州相继平定,陕甘回民起义彻底平息。
这场历时数年的战争,朝廷耗费巨资,无数家庭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西北大地满目疮痍。
金积堡之战后,刘锦棠因功被赏“骑都尉”世职,加“云骑尉”衔,升任甘肃西宁道,正式步入地方高级官员行列。
这正是,战争的结果,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底层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