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
吴束走后没多久,一名军卒便快步行来。
“报,郡府急报!”
“喔?速速呈来!”
“喏!”
军卒将信鸽传来的布帛递交到徐和手中,徐和看罢之后,沉思了片刻,忽而道:“传令,徐九统领三千兵马与我一道回转都昌,其余人等各守其位,不得懈怠!”
“喏!”
徐九是徐和的左臂右膀,他一直在剧县统领兵马。
眼下,既然曹操已经把主意打到了徐和头上,那便说明朱虚城的军力只能赠不能减,可偏偏李使君又名言要抽调兵马,所以徐和只能从剧县想办法了。
相对比其他地方,剧县的流民对李贤颇为忠心,即便没有军卒护卫,官屯的乡民也不是等闲之辈。
据说,国渊这家伙寓兵于农,流民忙时种地,闲时练兵,眼光手腕着实令人惊叹。
有那些流民在剧县,徐和认为,没有人能够轻易得逞。
带着护卫赶了两天的路,徐和终于抵达都昌城。
数月未见,城内似乎更加繁华了。
宽敞的城门口,一辆辆满载的车马正等着入城,徐和看得明白,这都是外地的商贾打算入城发卖货物。
城门口的卫卒对此似乎司空见惯,不过,他们搜捡货物的时候不曾有半分懈怠。
徐和听说过,进入北海国的商贾,不需要缴纳苛捐杂税,他们只需要根据货物的贵重程度交出一定数量的米粟就可以了。
以米粟替代钱税,这想法可谓别致的很。
不过,深知粮秣重要性的徐和明白,李贤此举意在聚拢粮秣,未雨绸缪。
相较于其余各地多如牛毛的商税,商贾在北海国内的花费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北方的珍珠、山参、皮毛、南方的珊瑚、玛瑙、甚至夷人女子,在都昌城的集市上都可以见到。
在李贤的引导下,都昌城已经成为大汉朝首屈一指的货物集散地。
进进出出的人流给偌大的都昌城平添了几分凡尘之气,徐和行到城门口的时候,卫卒验过徐和的军牌,当即行了一礼,恭声道:“原来是徐校尉,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如有得罪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徐和心情很好,他挥手笑道:“不妨事,你能尽忠职守,很好!”
卫卒笑着讨好了几句,徐和便告辞离去。
行至刺史府前,李贤早已经侯在门外。
“末将见过李使君!”
李贤搀起徐和,大笑道:“哈哈,定毅何必多礼,我这次让你来,是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情”。
徐和连道不敢,道:“可是出兵徐州一事?”
李贤颌首,道:“袁术狼子野心,如果徐州被他窃取,往后我北海国将永无宁日”。
徐和深以为然,“玄甲军是使君帐下兵马,抽调多少数额,由谁统领全由使君一言而决,末将绝无二话!”
李贤很是欣慰,徐和这么配合,说明他没有看错人。
“来来来,府内详谈!”
“喏!”
入府之后,李贤将杨宏、陈登的说辞总结了一番,嘴里道:“太史慈、周仓、赵云他们都在寿光,我能仰仗的人只有你了,陶谦父子向来与我友善,如今他们即将蒙难,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袖手旁观”。
徐和颌首表示赞同,他再度表忠心,道:“徐九统领三千兵马正在路上,不日即将抵达都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