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轻轻拍着胸口,不禁有些后怕。
早知道,就不陪师傅来皇宫,太吓人了。
李渊见李世民不答复,叹息道:“当初若是让你理政,让你大哥领兵,是不是就不会……”
“阿耶,大哥有我能打吗?”
“大哥能压住骄兵悍将吗?”
“大哥领兵,儿臣理政?”
一连三问,李渊一时默然。
李渊也知道这种设想是不可能的。
若让二郎理政,群臣只会以为自己心里属意二郎继位。
因为历来如此,凡打天下,若开国之君的儿子已经成年,那么谁理政,谁就是太子。
并不是说太子就只能理政,他也能打仗,但并不需要太能打,只要能处理好政务就行。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开国之君只要能定鼎天下,或占据天下大半,很少生连着两代君王都打仗的。
逐鹿九州之时,继承人理政,儿子中若有能打的,知兵事,则会派出领兵。
因为军事天才,多少年才出一个,派儿子在军中的目的也很简单,掌握部分军权。
否则开国之君亲自上场,败上一两场,威望大损,手下将领就会来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隋朝时,杨广领军打江南,杨勇理政、处理后勤。
南北朝、两晋、三国、东汉,皆是如此。
李渊也能打仗,虽然技术一般,但也要看和谁相比。
然而,李渊没想到,李世民能打,而且很能打,不仅能压服骄兵悍将,还极具个人魅力,广纳贤才。
不仅武力出众,还能治国理政。
若真如自己所想,当初将二人位置调换,毗沙门能撑到大唐建立吗?
李建成的军事能力,遗传了李渊。
能打,但又不是太能打,不上不下。
叹了口气,李渊不再去想这些糟心事。
因为越想,心里越烦,尤其是想到李元吉。
自己这儿子,还不如不生。
大哥不喜,二哥厌恶。
想着想着,李渊又想到了李智云,他才十四岁……
“天家当真无亲情乎?”
李渊似在自问,又像是在问李世民。
李世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未来自己逼反儿子,两个最钟爱的儿子,都因为自己一念之差而死。
这算是有亲情还是没有呢?
北宋,元丰年间。
“原来如此。”
王安石终于理解了,为何二十日前,自己在评论区邀沈括入京,称他君子,却被有个后人嘲笑沈括或许是个科学家,但君子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