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有人将他说成是乌台诗案的元凶,当真是不要脸!
酸枣王氏,太过分了!
乐道,呸!王莘怎会有这样一个儿子?
王铚父亲王莘,少从欧阳修学文。
十七日前,苏轼抢到评论机会,王安石便让他问问后人对自己变法得失总结,还有为何沈括称不上君子。
不过,除了元明清有人回复一下,往后的后人则是忙着和他们口中的老师、先生、太阳聊天,劝他照顾身体,和他诉说委屈。
那人倒是评价了一下自己,他说:“你是一个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失败的原因,他也总结了,他说:“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许是怕自己不理解后世文字所代表的含义,产生歧义,他又翻译了一下,“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
随后,他便没回复自己,转而和后人聊天。
王安石能明显感觉到后人对他的喜爱、怀念、崇拜之情。
往上翻阅史书,唯有唐人对李世民,有过如此情绪。
然唐人对李世民之崇拜,不及后人崇拜他的千分之一。
因为没抢到评论机会,所以王安石仔细观察他和后人的聊天,想从文字中了解他。
然而,他不像许多人一样,问政策、问评价、问矿产、问王朝如何败亡。
他问的最多的便是:能不能吃饱、多久能吃一次肉、粮食和肉贵不贵、穿不穿的暖、冬天会不会有人冻死、有没有住的地方。
那时,王安石评价他:古之圣君,不外如是。
后人在评论区向他诉说委屈,加班没有加班费、老板克扣工资、遭受冤屈、被官吏欺负等等。
王安石以为他会以开国之君的无上威望,下令给后世之君,让他们平反冤案、处理为富不仁的商贾。
因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让王朝后人换君、换帝,不准做什么,他们不一定会听的。
但让他们帮老百姓申冤,他们是很乐意的。
既得了孝顺之名,又得了清正的美名。
令者和听令者,都各有所得,两全其美。
然而,他没有。
他说:历史是由你们创造的,你们的事情只有你们能解决,县里不行,还有市里、省里、京城里,如果都不行,那说明这个国家烂了,大家联合起来推翻他们。
那一刻,王安石看不透,也分不清,更不知该如何评价他。
从古至今,从未见过有君主告诉百姓,如果我建立的王朝对你们不好,那你们就起来造反,推翻他。
那一天,王安石、苏轼、张怀民沉默许久。
尧、舜、禹,不及也。
三皇五帝至后世,无人可与他的胸怀并列。
三人想,若是有机会能和他见一面,聊聊天,该多好。
苏轼:“后人说他爱吃红烧肉,我会做。”
张怀民:“他爱吃辣,我也爱吃。”
王安石:“不知他酒量如何,若能与他煮酒论古今,一醉方休,当是人生一大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