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军,军长黄新廷、政委梁仁芥,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1师师长罗坤山、政委刘佩荣,第2师师长游好扬、政委栗光祥,第7师师长吴子杰、政委戴金川。入朝时间1953年1月22日,回国时间1958年10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54军,军长丁盛、政委谢明,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130师师长蒋润观、政委姚国民,第134师师长张晓冰、政委兰文兆,第135师师长兼政委任思忠。入朝时间1953年2月2日,回国时间1958年7月。
第21军,军长吴咏湘、政委谢福林,下辖三个师,入朝兵力4万余人。第61师师长黄光明、政委刘建功,第62师师长孙云汉、政委施义之,第63师师长李光军、政委辛震。入朝时间1953年3月14日,回国时间1958年7月。
所有入朝部队除隶属志愿军司令部直属的部队外,其余各军均分别编入第3兵团、第9兵团、第13兵团、第19兵团、第20兵团、第23兵团,以及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作战序列。
在这27个军里面,只有第39军、第40军,从第一次战役到第5次战役打满全场。
就连“万岁军”第38军,也因在汉江阻战中损失过大,而缺席了第5次战役。
而其它各军,则因入朝时间较晚,大都没有来得及参加第一次至第三次战役。有的甚至驻朝时间不到3个月,譬如第36军、第37军。
第36军、第37军于1951年9月7日入朝,作为工程部队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的3个机场担负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同年11月30日便即返回国内,驻朝时间仅两个多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的战役,或战役级规模的作战行动,共有11次。
分别是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
在这11次大型战役,或战役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
第39军、第40军参加了6次作战。
第38军参加了5次作战。
其余各军,参加的战役级作战行动次数,都在4次以下。
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过程中——
歼敌人数最多的是第67军,毙伤俘敌共计人。
伤亡人数最多的是第63军,仅在14天的铁原阻击战中,损失就达余人。
出兵人数最多的是第47军,全军兵力合计余人。
未参加过战役级作战的部队是第36军、第37军。
战中令全军刮目相看的,是由国民党长春起义部队60军改编的第50军。
战后受到志愿军总部追责的,是第五次战役撤退阶段遭受严重损失的第60军。
在所有入朝作战的这27个军里面,如果单以歼敌人数而论,虽然第67军是歼敌人数最多的一个军,却并不能说明第67军是27个军里面最能打、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这里面有4个原因:
1、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前后所经历的战役,所处的作战环境,敌我的战略态势,以及战斗的激烈程度完全不同。
2、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其主要的作战对手不同。先期入朝的部队,主要打的是美军。后期入朝的部队,主要打的是韩军。
3、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其武器装备完全不同。
先期入朝的部队,其装备大多是以日械为主,且缺乏空军、炮兵,以及后勤支援。有些部队,甚至连冬装和单兵口粮都没有来得及配发。
而后期入朝的部队,已经是全苏械装备了,被服、粮食、弹药、药品等补给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4、先期入朝的部队与后期入朝的部队,在诸兵种联合作战中,后期的优势明显强于前期。
后期的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空军,以及苏联航空兵部队已经建立了着名的“米格走廊”,在清川江以北地区,几乎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而我炮兵部队在苏制“喀秋莎”火箭炮的加持下,其火力覆盖能力在第五次战役之后,已经有了与美军炮兵火力抗衡的实力。
综上所述,若单纯以歼敌数量来衡量哪个军打的最好,哪个军战斗力最强,这明显有失偏颇。
在入朝参战的这27个军里面,若从战术指挥、整体实力、攻守平衡、单兵技能、战役影响,这5个方面来综合考评部队战斗力的话,能稳居榜首的部队,个人认为非第38军莫属!
所有赴朝参战的部队中,38军若说自己排第一,只有39军敢说不服。39军若说自己表现最好,也只有38军这个老大哥,敢于用鼻子“哼”上那么一声。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38军是当仁不让的领衔主演,一个军的“我行我秀”,完美秀翻全场。攻击德川,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主持的作战会议上,本来的作战计划是38军主攻,42军配合侧击。
梁兴初一句话:“德川我们包了!打德川,一个38军足够了!”
韩先楚追问一句:“你们就这么有把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梁兴初大牙一咧:“军中无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