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这样长此以往下去,百姓心中对此事会有什么看法?大燕的农事会不会停滞不前,甚至退后,这都是面临的现实问题。&rdo;陆若华提醒道:&ldo;农事若是想要进步,就一定要寻找钻研农事之人和农业上的大家汇聚一起,为陛下所用,为朝廷效力,如此,才能推动农事的进步。&rdo;
&ldo;就以臣农庄里的事来说,臣的农庄已经种植出亩产近两石的麦田,臣在南方的稻田一季也能产近三石了。&rdo;陆若华说着自己最得意种植成绩。
&ldo;当真?&rdo;天正帝兴奋道,要知道以大燕的生产情况来说,麦田一亩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稻田的产量高一些,有两石,如今这麦田提高了近一倍的产量,稻田也提高了一半的产量,如何不让他兴奋。要知道粮食产量的提高,意味着百姓能吃上饭。古往今来,只要能让百姓吃上饭的帝王,那都是名流千古的明君啊。
&ldo;此事臣一个月前就已经上奏了,怎么陛下没有收到臣的奏书吗?&rdo;陆若华诧异地问道。按照道理来讲,这样粮食增产的喜事,工部尚书李善应该不会瞒天正帝才是。
晋王看着天正帝一脸怒色的样子,就知道李善确实隐瞒了此事,嗤笑一声道:&ldo;李大人估计是不在意这样的小事,又或者是忙着给大皇子办事,忘了吧。&rdo;
&ldo;放肆。&rdo;虽是严厉的话语,但是在座的人都能听出来,天正帝的怒火不是朝晋王发的,自打李善主持工部后,工部就一直没有多大成绩,得过且过罢了。如今粮食增产这样的大事,李善却没有拿到他面前邀功,不用想他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过是觉得纯安是个女子,李善一直对纯安任职工部的事情有意见,再加上纯安和皇后与太子的关系近,不想给太子再添羽翼,维护老大的势力罢了。
&ldo;你也老大不小了,脾气也收敛点,这是在朕面前,若是这话以在朝堂上说出来,又该有人弹劾你了。&rdo;天正帝头痛地看着脾气直率的侄子,教训道。
&ldo;承不过是为皇伯父鸣不平,李大人只要一天是工部尚书,是朝中官员,就一天应该做到臣子本分,为皇伯父尽忠职守,不该因为私心而隐瞒不报,长此以往下去,皇伯父政令不得推行,利国利民之物无法得到推广而被荒废,岂不是有损皇伯父的英明和政绩。承不过是不愿意皇伯父英明被这些人玷污了。&rdo;晋王一副为天正帝委屈,鸣不平的样子。
天正帝听到这话后觉得心中都舒畅了,有侄儿惦记自己的感觉确实不错,别人都说他偏袒晋王,可是阿承这孩子值得他偏袒。阿承事事都为他着想,他怎能不偏爱他。
天正帝心中熨帖了,对着晋王的脸色更和蔼了,道:&ldo;朕知道你心疼朕,可这朝中的官员哪个没有私心,特别是这有了想要依靠的皇子后,这私心就更大了。&rdo;说到这,天正帝叹了一口气,这孩子大了,心思也就大了,下面的臣子的心也都跟蠢蠢欲动起来,对他就开始隐瞒了。
&ldo;好了,不说他们。&rdo;天正帝没什么心情讨论李善和大皇子的事情,只是道:&ldo;纯安,你接着说。&rdo;
&ldo;是。陛下要知道臣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臣的农庄中任用了很多经验丰富的百姓,百姓靠种田为生,所以他们是这个世上最希望粮食产量提高的人,所以臣许以他们奖赏,若是有人能在改革农具或是对种植上有什么可行的想法,这些人都会得到一笔对他们来说不少的钱财,所以臣的农庄上能种植出高产的稻和麦,与这些百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rdo;
&ldo;不过这些百姓终究是不怎么识字,所提的想法也都是根据自己几十年种田的经验,所以臣尽可能地跟他们普及农书,让他们学习,或者是请一些读书人将一些实用的方法改成谚语或是山歌,让百姓传唱。&rdo;
&ldo;这倒是可行。&rdo;天正帝点头道。
&ldo;百姓的知识有限,提供的想法也有限。所以,为了农庄上的农田,臣拜访过不少农事大家,臣在南方的稻田就是请了谈昊老先生帮忙坐镇,才有了如此成就。&rdo;陆若华建议道:&ldo;所以请农事大家入朝一事,请陛下慎重考虑,臣认为这样的人才不应该流失在朝堂之外。&rdo;
&ldo;此事朕会派人督办。&rdo;天正帝思索了一下道,谈昊的大名他之前也听说过,一直是在野之人,听说是科举不成后,便改了方向钻研农事,也曾著过农书,在农家中颇有名气。这样的人,他一直没有任用,确实是一大损失。
&ldo;屯田一部的事说完了,也说说你对于其他几部的看法吧。&rdo;天正帝道。
&ldo;工部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rdo;陆若华将几个部门的职务解释了一遍后轻笑道:&ldo;朝中不少人都说工部是六部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部,干得都是些杂事,既无钱也无权,有没有礼部的体面,很多被分到工部的官员都觉得自己一声再难升迁了。&rdo;
对于陆若华的这段话,天正帝并无动怒,相反,他知道面前的陆若华对他说得才是实话,这些话他以前不是没有听过,只不过没有人敢直接挑的这么明罢了。就比如每次工部尚书一职空缺时,其余五部中没有一个部的尚书愿意过去填补,就是吏部户部兵部的侍郎都不愿意升迁去做这一部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