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对范质说:&ldo;堂堂朝廷,藏书如此匮乏,谈何文治?回朝之后,马上拟诏:鼓励各地向崇文馆贡献藏书,凡献书者,悉加优赐!再于朝官中选差二十人,调中书门下任职,专门负责对藏书校雠、刊正、抄写!假以时日,定能重振天下读书之风!&rdo;
柴荣说完,看了看一直跟在自己身后的赵匡胤。&ldo;我知赵将军出身将门,自幼习武,骑马射箭,无一不精。但要造盛世,光有能战之军还远远不够。想当年,梁太祖朱全忠,唐庄宗李存勖,他们手下之军不可谓不强,却同样兵败身亡,灰飞烟灭。&rdo;赵匡胤听了,连连称是。柴荣笑了笑:&ldo;古人云,开卷有益。即使身为武将,也要读书。将军练兵空闲之时,不妨多翻翻这些书,定能有所裨益。&rdo;赵匡胤牢牢记住了柴荣的话。从此,赵匡胤常于军中手不释卷,潜心攻读。甚至听到谁藏有异书,不惜千金收买。甚至带兵打仗之时,也以车载书数千卷随军而行。
对柴荣而言,重建崇文馆只是一个小小的突破口,要全面扭转重武轻文的风气,还需要更大的动作。
五代以来,强权当道,武力为王,中原更是战乱的重灾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让文人士大夫纷纷南迁至相对安定的南方,而更多的读书人为保持自己的节操,则选择了隐居不仕。作为文官制度基础的科举,虽然并未明令废弃,但由于战乱不止,时常荒废。即使施行,科举考试也成为官员舞弊谋私的工具,早已失去了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意义。长此以往,本应是文人精英集萃之地的朝廷,反而成了不学无术、无才平庸之辈表演的舞台。
后梁有个翰林学士叫封舜卿,而这样御封的最高知识分子,因为才思拙涩,居然经常要门生代笔,传为笑谈。后唐时则荒唐事更多,一个叫崔协的人,写一篇文章都错字百出,而这样的人不仅中了进士,还做了宰相。拜相之后,连表奏都不会写,只好找枪手代笔,史称&ldo;庙堂代笔,假手于人&rdo;。李存勖时期的两个宰相豆卢革、韦说平时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一处理政务,则错误百出。他们为官员封拟官阶,竟常常高低颠倒,经常需要郎官来纠正。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宰相马胤孙无才无德,为了避免犯错被追究责任,干脆为自己定了个规矩:不开口议政,不开印办事,不开门接待官员,号称&ldo;三不开&rdo;宰相。庙堂之上,全是这样的官员,政事之混乱,可见一斑。
郭威登基之后,痛感人才缺乏,科举废弛,曾颁布诏令,要求&ldo;各科的举人,要按等级次第加考题目,而进士除考诗赋以外,还要加试一门其他文章。&rdo;但不久后,郭威病死,复兴大计落到了柴荣身上。
非常之时须行非常之法。柴荣决定部分恢复已废止多年的举荐制。他下诏,要求在朝文官,每人举荐有才德的人才一人,即使因族近亲也无妨。但要求授官之时,必须署上举荐人的姓名,若此人为官不仁,作奸犯科,将来要连带追究举荐者的责任。柴荣这样做,不光是因为朝中急需人才。他还有更深的考虑。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逆转朝野内外重文轻武,漠视德行的风气,进而重建已被掏空的文士阶层。
柴荣当然知道,这样的举荐不能作为常态,再兴科举才能治本。没过多久,他便诏告朝野:&ldo;国家设贡举之司,是为了求英俊之士。但听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甚至有人以家族出身或是贿赂官员而中第。从今年开始,朝廷录用的举人,要全部通过复试,复试不过,一律淘汰。&rdo;所谓复试可不是走走过场。第一年科举取进士十六人,复试一开,竟有十二人落马,举国震惊。大家知道,柴荣这次是来真的了。
不久,柴荣又采纳官员的建议,下令严查科举代考等舞弊行为,一旦查实,处以劳役,永不录用。不久如此,柴荣还抽出时间亲自批阅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策文,以防止出现滥竽充数之徒。皇帝亲自把关,各地更是如履薄冰,科举场上,风气为之一新。
鼓励举荐人才,重振科举制度。柴荣相信,活水一旦引入,只要假以时日,终将改变武力当道,文士匮乏的现状。柴荣的做法深刻影响了赵匡胤后来创立那个宋王朝。赵匡胤登基之后,把皇帝亲自参与科举选拔的做法制度化,设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分别由地方(州)、礼部和皇帝组织。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采纳陈靖的建议,创设了&ldo;糊名法&rdo;(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到了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又实行&ldo;誊录法&rdo;:即将考生的试卷全部誊抄过录一遍,杜绝了通过字迹、暗语等给人情分的可能。科举,这项隋朝创立的制度,在经过晚唐五代战乱的屠戮之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极为重视文官政治的宋王朝再度兴盛。而这一转变的发端,却是执政只有短短五年多的周世宗柴荣。
接下来,柴荣又盯上了人们诟病已久的刑法制度。晚唐以来,历代实行严刑峻法,各地军阀大吏更视治下的百姓、官僚如私家财产,怒则杀,喜则赏,完全不受节制。郭威称帝以来,清查冤狱,废除过于严苛的刑律,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在柴荣看来,这些小修小补还远远不够。
很快,柴荣做了一件历朝皇帝都不可能去做的事:亲自查阅各地囚犯的档案。汝州的一个案子引起了柴荣的注意:当地一个叫马遇的老百姓,父亲、弟弟都因犯案被判处死。马遇坚定地认为父亲和弟弟是含冤而死,屡次申诉,都被驳回。柴荣当即调来案宗,传来证人,亲自审问,果然发现这是一起冤案。柴荣当即把此案审理情况昭告天下,朝野耸动。皇帝竟然为了一个普通老百姓亲自审案,各级官员岂敢怠慢。从此,后周各部门长官无不亲自省察刑事案件,再不敢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