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皇后笑道:&ldo;臣妾虽然不懂军机大事,但也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凡事欲速则不达,陛下何必急于求成。&rdo;
&ldo;今日朝堂上,宰相们都劝朕退兵,禁军将领们却似乎跃跃欲试。朕思来想去,此时也拿不定主意,好生烦闷。&rdo;听皇后这样说,柴荣怒火稍稍平复,颇有些忧虑地说。
&ldo;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陛下何不遣一得力之人前往军中,实地探察。如若不济,再行退兵不迟。&rdo;符皇后又道。
柴荣听了,双眼顿时一亮,抚掌大笑:&ldo;此法甚好!皇后果然是女中英杰,短短一句话便解了我心中之结。&rdo;
开封城,一座雅致的庭院里,两杯青茶在月色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王溥忧心忡忡地端详着漂浮在茶水中的那几束翠芽,怅然道:&ldo;没想到向训、王景竟然出师不利。听说,皇上欲派人前往凤州探查军情,不知会有什么结果……&rdo;
&ldo;哈哈哈哈,想不到足智多谋的王贤弟也有心神不宁之时。来来,先试试我这新沏的紫阳茶,可入得了贤弟法眼?&rdo;魏仁浦端起茶盏笑道。
&ldo;唉,魏兄有所不知。这向训、王景都是我向皇上极力举荐的,如今战事不利,看得出皇上压力巨大。这令我也深感不安,颇为负疚,以致这几日都辗转难眠。&rdo;
魏仁浦惬意地饮了一口茶,似不经意地说道:&ldo;我断定皇上绝不会就此撤兵。旬月之内,关西战局或有转机。&rdo;
&ldo;为何?&rdo;王溥急忙追问。
魏仁浦的眼里闪过一丝狡黠。&ldo;因为皇上派去探查军情的不是别人,正是殿前都虞候赵匡胤!此人不仅善战,而且有谋。其父当年曾率军在关西大败蜀军。这样一个人,能让皇上的西征半途而废吗?&rdo;
庭院深深,月华如水,二人爽朗的笑声显得尤为清澈。
出关的马道上,赵匡胤正带着几名亲兵,昼夜兼程,朝着散关方向疾奔。选择赵匡胤到前线探查军情,柴荣自有他的道理。高平一战,赵匡胤于战局危殆之时挺身而出,奋勇反击敌军,甚至中箭负伤也死战不退。赵匡胤在大战中的表现给柴荣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如此,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平时却很爱读书,常挑灯夜读,手不释卷。这让赵匡胤逐渐显示出和其他武将不同的气质与头脑。特别是在人云亦云之时,他的观点往往让人耳目一新。这更让柴荣觉得,此人是一个可造之材。柴荣内心深处,一万个不愿意让西征半途而废。但他当然也不愿意让关西战事成为消耗后周兵力财力的无底洞。他需要一个理由说服自己:坚持还是放弃。他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赵匡胤。
只短短数天时间,赵匡胤一行已奔出大散关,进入关西地界。道路愈发险峻,两旁的山势如同奔牛,跌宕起伏。此情此景不禁让赵匡胤感慨万千。后汉乾祐年间,他的父亲赵弘殷曾领军征讨叛乱的王景崇,在这一带与前来救援的蜀军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在那场激战中,赵弘殷被敌箭射中左眼,血流如注,但他却带伤冲锋,气势更盛,最终击溃敌军,战后因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父亲的血性和骁勇给年纪轻轻的赵匡胤以强烈的震撼,更令他懂得了什么叫&ldo;狭路相逢勇者胜。&rdo;也许,在这样的凶险之地作战,需要的正是父亲当年那样的决心和勇气。
而后蜀皇帝孟昶也决定给为自己卖命的将士们更多的决心和勇气。他派出特使,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前往军营犒劳众将。生死关头,孟昶当然分得清孰轻孰重。他很会享受生活,连自己的小便器也镶满珠宝,精美无比。但正值用人之际,他同样不惜下足血本。
后蜀军营内,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没见过这么多金银的士兵们眼睛都红了。他们发疯般涌向发放赏金的官员,&ldo;万岁&rdo;之声响彻山谷。
远处的山头上,赵匡胤冷冷地看着这一切。这就是区别。这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和外强中干的乌合之众的区别。也是真正懂得战争精髓的统帅和侥幸获胜的二流将领之间的区别。他绝不会在胜负未分之时就这样肆意挥霍,让自己的士兵都成为暴发户。他的军队,也绝不会在长官面前毫不顾忌自己的尊严。
&ldo;听说皇上对战事进展很不满意?&rdo;向训惶恐地问面无表情的赵匡胤。论资历、官阶,向训、王景都远在赵匡胤之上。但赵匡胤代表的是皇帝,这种时候,谁都会敬他三分。赵匡胤转过身,看着两位神色紧张的统帅,拱手道:&ldo;二位大人无需忧虑。在下看来,不仅凤州可取,且关西四州之地,也不在话下。&rdo;
二人愕然。他们没想到,这赵匡胤在前线探查了不过短短数天,便下了这样乐观的判断。&ldo;赵将军可有破敌之策?&rdo;王景问。
赵匡胤微微一笑。&ldo;所谓法有定论,兵无常形。我在这里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不敢妄提破敌之策。两位大人都是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顺势而为,相机而动,定能应对自如。不过,在下看这支蜀军,骄横而不持重,日久必然生变。对付这支蜀军,在下有八个字赠给两位大人。&rdo;赵匡胤看着密如蛛网的敌军营盘,眼神间掠过一丝凌厉的杀气:&ldo;以治待乱,以静待哗!&rdo;
天高云淡,远山苍茫。三人的身影,在瑟瑟秋风之中显得格外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