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和相权的较量,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胡惟庸如今,早就已经开始上下其手了。
在大事上面他不敢多做什么,但是在那些小事上,却会拿着在那里做人情。
根本不必呈送给父皇,自己就给处理了。
送到父皇这边的奏章,都是被筛选过的。
有些事儿想要让父皇知道就送过来,不想让父皇知道,就不往这边送。
这也是父皇为之恼怒的一个原因。
总觉得自己是在看别人弄的二手东西,有被愚弄。
而你二妹夫现在所出的这个主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仅考虑了皇帝精力不够,不足以处理这么多问题的情况。
同时,还将还顺带解决了中书省权力过大,欺瞒皇帝的种种做法。
遇上一些能力不够的皇帝时,让朝中的这些能臣,写出处理的意见,让皇帝的定夺,也同样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皇帝能不足的短板。
虽然这样做,在今后同样还会产生不少的问题。
比如一些朝臣在处理之时,会在里面添加上一些自己的私货。
而这些帮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朝臣,在官员之中的影响力,也肯定要比寻常的官员要大。
甚至于在今后,有可能会形成隐相。
但是不管怎么说,最终的决策权,终究还是在皇帝的手中握着。
只要皇帝不听他们的,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甚至于,哪怕出现一个特别无能的皇帝,被臣下愚弄。
那有这样的一个制度,在接下来新的皇帝登基后。
主要是一个有能力,有想法的皇帝,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拿到权力。
不至于没有任何的还手能力。
这个制度,确确实实特别的好,各方面都臻于完美。
自己来这边问二妹夫,果然是问对了。
哪怕他也知道,二妹夫这个时候所说出来的这个办法,有很大的可能是二妹夫从看到的一些历史里所得到的。
但别管怎么说,对于朱标而言,就是有用。
他也觉得,这就是二妹夫给出来的主意。
梅殷此时给朱标所说的,自然就是大明在今后,所发展出来的内阁制度。
但是他所说的,并不是完全体的内阁制度。
毕竟完整的内阁制度,除了外面的内阁之外,宫内相应的还有宦官组成的司礼监。
但是这些,梅殷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说出来。
因为老朱肯定是不会用的
对于后宫干政这事,朱元璋是深痛恶绝!
大明皇宫里现在的太监,绝大部分都不识字。
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按照原本的历史,大明皇宫里的太监,被人教着认字,还是到朱瞻基这个所谓的六边形战士时,想要偷懒当懒狗。
才将之给定下的。
让宫里面的太监,读书识字。
也是从这里开始,逐渐形成与内阁形成相应的太监批红等制度
在皇权的轮替当中,皇权被进一步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