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竞争与传承
太阳门碎片的消息传到欧洲,引发了“工业技术溯源”热潮。英国皇家学会派人来泉州,将银船符号与纽科门蒸汽机对比,发现两者的蒸汽循环模式完全相同;法国科学院则用数学证明,太阳门的活塞比例符合黄金分割,与最优动力输出曲线完美重合。
“不能再把工业革命当作欧洲的独创。”欧洲学者的联名信中,首次承认“技术的源头可能来自更古老的全球智慧”。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开始批量运输银矿样本,请求研究院用合璧炼银术制作高纯度银材,用于仿制银船的动力核心。
后金的工匠也加入了研究。他们按太阳门的符号,用辽东银制作了简易的活塞装置,虽然效率低下,却成功实现了“蒸汽驱动的矿石提升机”,将矿洞运输效率提高了五成。“原来‘会飞的银船’离我们不远,”辽东传来的信里,附着手绘的改进图纸,上面既有印加符号,也有满文标注。
赵莽将各方研究汇总成《太阳门技术谱系》,清晰呈现出传承脉络:
-古代星际文明:创造银船(完整的蒸汽-磁场-银动力系统)
-印加文明:保留太阳门碎片与结绳记录(技术记忆)
-欧亚文明:独立发展出蒸汽机与合璧炼银术(技术重生)
-当代:通过碎片与机器的共鸣,拼接完整技术链(技术回归)
“竞争的意义不是争夺发明权,是共同找回遗失的智慧。”赵莽在谱系图旁写道,“工业革命不该是某国的骄傲,而该是人类重新理解星际技术的起点。”
五、银船的未来航向
崇祯三十三年的冬至,研究院的广场上立起座银船纪念碑。碑体用合璧炼银术制作的99。99%纯银铸造,正面是太阳门的银船图案,背面是蒸汽机的剖面图,两侧分别刻着玛雅星图与中国算筹的能量公式——象征着全球智慧对古代技术的共同传承。
阿马鲁带着印加后裔,用太阳门的残片粉末启动了纪念碑的能量装置。当汞齐银在蒸汽作用下达到142。1赫兹的共振频率,纪念碑顶端的玉玺仿制品发出淡金光带,在夜空中投射出银船的全息影像,与黄金面具的星图航线连成直线。
“不是要复刻银船,是要理解它的设计思想。”赵莽对围观的学者们说,“银船用蒸汽突破地心引力,用银传导能量,用星图导航——这与我们探索星际贸易的方向完全一致,只是手段更初级。”
研究院启动了“银船计划”,分三步推进:
1。改良蒸汽机,使其输出频率稳定在银船符号标注的187。3赫兹;
2。用合璧炼银术制作大型银质磁场导管,增强能量耦合效率;
3。按太阳门星图坐标,计算地球到比邻星的最优推进参数。
计划公布后,各国纷纷响应: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西班牙银矿供应高纯度银材,后金送来辽东的地磁数据,玛雅祭司则用20进制校准航行时间——曾经的技术竞争,变成了跨越国界的协作。
赵莽站在纪念碑前,望着全息影像中的银船沿着星图航线缓缓航行。他知道,人类距离真正的星际飞行还很遥远,但太阳门的碎片已经给出了方向:工业革命与星际技术并非割裂,而是文明发展的连续篇章;蒸汽机的轰鸣,或许正是古代银船引擎的遥远回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海面上,挂着银船标志的商船正启航,货舱里不仅有合璧银锭,还有按太阳门原理改良的蒸汽动力装置。这些船只暂时还飞不起来,却带着人类对星际文明的理解,驶向更广阔的海洋——就像太阳门的银船,曾带着古代智慧驶向星辰。
而太阳门的碎片,被供奉在研究院的智慧馆中央,与蒸汽机模型、黄金面具组成永恒的展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人类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对宇宙规律的逐步理解;文明的航向,也从来不是孤立探索,而是对古老智慧的重新发现与传承。那艘“会飞的银船”,终将在全球智慧的合力下,从传说驶向现实。
声波托起的指南针
一、共振的意外
崇祯三十三年的秋分,泉州研究院的共振炉出了点小意外。赵莽调试声波发生器时,频率旋钮卡在了142。1赫兹——这个与玉玺光带完全同步的数值,本该用来稳定汞齐银的转化反应,此刻却让炉边的铜制指南针突然颤抖起来。
“爹,您看!”二郎的声音惊得砚台都翻了,那枚指南针竟挣脱了底座的磁石,斜斜地悬在半空,针尖还在微微转动,像被无形的线吊着。炉内的汞齐银正在142。1赫兹的声波中沸腾,蒸汽在光带里凝成银珠,坠落时却没直接落地,而是在半空弹了两下才缓缓落下。
赵莽立刻关停声波,指南针“啪”地落回底座;重新启动到142。1赫兹,指南针又晃晃悠悠地升起,离地约半寸。他换了枚铁制指南针实验,结果相同;换成铜块则毫无反应——只有含磁的物体,才会被这个频率的声波托起。
“不是悬浮,是能量场抵消了重力。”赵莽用磁粉在地面撒出轨迹,声波与玉玺光带交汇的地方,磁粉形成了个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漩涡产生的力,刚好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他让二郎记录数据:声波强度每增加1分贝,指南针悬浮高度增加0。1寸,两者严格成正比。
阿马鲁带来的太阳门碎片,在能量场中显出新的纹路。碎片上银船底部的螺旋符号,在142。1赫兹声波中会发出微光,纹路的旋转方向与磁粉漩涡完全一致。“太阳门的符号说‘银船在歌声中升起’,”印加后裔抚摸着碎片,“这‘歌声’就是这个频率的声波!”
二、反重力的雏形
赵莽将实验扩展到更大的物体。他用合璧炼银术制作了块银铁合金(含磁量是纯铁的三倍),在142。1赫兹声波与玉玺光带的共同作用下,这块重半斤的合金竟悬浮了起来,像片被气流托住的羽毛。
“反重力的关键在‘共振匹配’。”他在实验日志上画出受力分析图:地球引力向下,能量场的排斥力向上,当两者大小相等,物体就会悬浮。而实现平衡的前提有三——特定频率的声波(142。1赫兹)、含磁的物体(如银铁合金)、玉玺光带提供的磁场背景,三者缺一不可。
欧洲学者用弹簧秤测量后,给出了精确数据:能量场产生的排斥力,等于物体重量乘以0。87(这个系数与比邻星的引力常数吻合)。“就像用声波编织了张无形的网,”老炼金术士看着悬浮的合金块,“网的承重能力,取决于声波与磁场的共振强度。”
研究院制作了台“声波悬浮仪”:底部是玉玺能量装置,中部是可调频的声波发生器,顶部是块银制托盘。当频率锁定142。1赫兹,托盘上的银矿样本(含微量磁性)会整齐地悬浮成圈,与太阳门银船底部的轮状装置布局完全相同。
“这是星际航行的‘升力核心’!”赵莽让二郎往托盘上添加重量,直到放上三两重的银锭,悬浮才开始不稳定,“按这个比例推算,若将声波发生器放大百倍,玉玺能量增强千倍,理论上能托起一艘商船。”
阿马鲁的结绳记录着古代的类似现象:印加祭司在祭祀时,会用特定频率的骨笛吹奏,让银制祭品“微微离地”。当时以为是神迹,现在看来,骨笛的频率恰好接近142。1赫兹,而祭祀台的石材中含有天然磁矿,无意中模拟了实验室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