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波的密码
深入研究后,赵莽发现142。1赫兹的声波绝非偶然。这个频率的波长(约2。4米),正好是地球磁场的“共振波长”;用玛雅20进制换算,对应着“7·1。05”——银河旋臂的关键参数;甚至黄金面具的水晶晶格间距,乘以142。1也恰好等于这个波长。
“是宇宙给地球的‘声波钥匙’。”他在《银河-地球贸易对照图》上新增了“声波频率”轴,142。1赫兹正好落在地球与比邻星的能量连线中点,“就像两把钥匙开同一把锁,玉玺光带是视觉钥匙,这个频率的声波是听觉钥匙,共同开启反重力的大门。”
研究院的学者们设计了“双频共振实验”:用142。1赫兹声波照射汞齐银,同时用玉玺光带激发其共振,产生的能量场强度比单一作用时提升三倍。当他们将指南针放入这个强化场,针尖不再指向南北,而是指向比邻星的方向——能量场不仅能反重力,还能作为星际导航的“罗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解释了太阳门银船的‘无舵航行’。”赵莽指着银船图案上的空心舵位,“根本不需要舵,能量场会自动沿着声波与星图的合力方向前进,就像候鸟靠地磁场导航。”
欧洲的钟表匠按这个原理,制作了“悬浮钟”:钟摆不再需要绳索,而是在142。1赫兹声波中悬浮摆动,误差从每天一刻钟降到不足一分钟。“这只是小应用,”钟表匠的信里画着草图,“真正的潜力在航海——若船能部分抵消重力,吃水会变浅,速度能提升三成。”
四、星际的基石
赵莽将反重力技术与蒸汽机结合,制造出“声波动力模型船”。船底安装银制声波发生器,锅炉烧汞齐银产生蒸汽驱动频率调节器,玉玺碎片提供稳定磁场——当模型在水池中启动,船身果然上浮半寸,航行阻力减少了40%。
“这才是星际航行的关键。”他在模型船的甲板上,放置了块太阳门碎片,“古代银船用蒸汽提供声波能量,用银传导磁场,用星图校准方向,我们现在只是用更高效的机器重现这个过程。”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长们参观模型后,当场预订了十套声波装置。“按这个效率,从泉州到波托西的航程能缩短半个月。”船长们更关心的是货运量,“若能抵消三成重力,船能多装两成银锭,还更稳当。”
后金的使者带来了辽东的磁矿样本,请求合作研发。他们的矿脉中含有高纯度磁铁矿,是制作声波发生器铁芯的绝佳材料。“愿用磁矿换技术,”使者看着悬浮的模型船,“哪怕先学会‘减轻马车重量’,对运输也是天大的好处。”
研究院公布了反重力技术的基础原理,却保留了核心参数(如声波与磁场的耦合角度)。赵莽在院会上说:“技术公开要循序渐进,就像教孩子走路,先学站稳(基础原理),再学迈步(简单应用),最后才学奔跑(星际航行)。”
五、升起的希望
崇祯三十四年的冬至,泉州港的码头举行了“声波升力演示”。赵莽团队将改良后的声波发生器安装在一艘商船上,船载着千斤银锭,在142。1赫兹的低鸣声中,船身缓缓上浮,吃水线下降了整整一尺。
“起!”随着一声令下,商船扬帆起航,速度明显快于同吨位的船只,水波在船底形成的漩涡,与实验室里的磁粉轨迹如出一辙。围观的人群爆发出欢呼,有人指着船身喊道:“真像太阳门的银船活过来了!”
演示结束后,赵莽站在船舷上,望着黄金面具投射的星图。142。1赫兹的声波仍在低鸣,像地球在对宇宙低语;悬浮的指南针稳定地指向比邻星,像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承诺。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今天能让商船减轻重量,明天就能让飞行器挣脱地心引力,终有一天,能让人类沿着声波与光带的轨迹,真正驶向银河。
研究院的新任务清单上,“反重力技术”被列为“星际航行优先级”,下面分着三个子项:提升能量场强度(目标:托起十吨重物)、缩小装置体积(目标:能安装在飞行器上)、与星图导航联动(目标:按声波频率自动调整航向)。
阿马鲁的结绳又添了新的记录,这次的绳结组合换算后是“142。1光年”——这是地球到比邻星的距离。“银船的歌声已经响起,”印加后裔望着星空,“剩下的,就是跟着它走。”
赵莽将那枚悬浮的指南针嵌在研究院的穹顶,作为“反重力技术诞生地”的标志。每当142。1赫兹的声波在馆内回荡,指南针就会缓缓升起,针尖划破空气,在阳光下划出一道无形的线——那是地球文明通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缕轨迹,微弱却坚定,像根从地面生长到宇宙的银线,等待着被人类的智慧编织成帆。
夜色渐深,声波发生器的低鸣与玉玺光带的嗡鸣在空气中交融,形成一首独特的“星际序曲”。穹顶的指南针仍在静静悬浮,仿佛在告诉每个仰望它的人:重力可以被抵消,距离可以被跨越,只要找对宇宙的频率,人类的脚步,终将踏上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星辰。
银河贸易准则
一、从银钞到星际
崇祯三十四年的立春,泉州港的商会会馆里,檀香与银器的清辉缠绕在一起。赵莽将“银钞同盟”的木牌翻过来,背面的新刻字在烛火下泛着光——“星际贸易预备会”。在座的不再只有中国商人和欧洲东印度公司代表,玛雅祭司的羽毛冠、秘鲁矿工的驼毛披肩、荷兰科学家的铜制望远镜,在长桌旁构成一幅奇异的图景。
“银钞同盟用白银统一了欧亚货币,”赵莽的指尖划过桌上的《银河-地球贸易对照图》,“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用共同的规则,对接更广阔的贸易。”他推开窗,泉州港的万家灯火与头顶的银河在视野里交融,“就像港里的船要先定好装卸规则,人类走向星际,也得有彼此认可的准则。”
玛雅祭司展开新绘制的星图,用朱砂标出二十个“潜在贸易星”,每个星旁都对应着地球的资源:比邻星旁写着“汞齐银”,天狼星旁标着“磁矿”,猎户座某星旁则是“未知需求”。“羽蛇神的预言里,贸易不是掠夺,是羽毛换玉米,”老祭司的声音带着颤音,“就像我们用可可换你们的丝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秘鲁矿工阿马鲁带来的太阳门碎片,此刻成了会议的信物。碎片上的银船图案被拓印在羊皮纸上,分发给每位成员——图案下方用三种文字写着“等价”,这是预备会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欧洲科学家的《新炼金术手稿》被翻开到“元素交换”章节,上面用天平图案标注着:“1份黄金=3份白银+2份汞”,这种古老的等价观念,与赵莽提出的“1吨汞齐银兑换1项星际技术”不谋而合。“宇宙的公平藏在元素比例里,”老学者推了推眼镜,“就像数学公式不会偏袒任何文明。”
二、等价交换的刻度
预备会的争论焦点,集中在“等价”的具体标准上。中国商人主张按“能量值”计算——1吨汞齐银在玉玺光带下产生的共振能量,正好能驱动星际探测器飞行1光年,这是可测量的“硬通货”;玛雅祭司则坚持“星图坐标对应”,认为特定银矿只能兑换对应恒星的技术,就像泉州的银换不来比邻星的秘密;欧洲科学家提出“技术复杂度分级”,用蒸汽机效率、反重力强度等参数给技术定价。
赵莽在会馆的黑板上画了个等边三角形:顶点分别是“能量值”“星图对应”“技术分级”,三边用金线连接,交点处写着“142。1”——这个宇宙常数成了等价交换的基准刻度。
“1吨汞齐银的共振能量=142。1单位,”他解释道,“这正好匹配最低级星际技术(如基础反重力原理)的能量需求;若要兑换更高级的(如银船完整图纸),则需要10倍能量,也就是10吨汞齐银,且必须是比邻星对应的波托西银矿产出——这样就兼顾了能量、星图、复杂度三者。”
阿马鲁的结绳记录下首批等价公式:
-1吨波托西汞齐银?比邻星基础导航数据
-5吨泉州银?天狼星矿物分析技术
-10吨混合银矿?银船动力核心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