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官职还不满足,难不成真的是瞅准了内阁往里冲,觉得自己一定会成为鼎甲?
余令夹着一本书去了吏部。
吏部官员在验明正身之后很快地就把需要的手续办好了。
速度快的让余令以为吏部给自己下套了。
望着余令离去,负责吏部“考公”的官员松了口气。
“大人,我见这位穿着不一般,气度也不凡,家境想必也是极其优渥,就这么容易让他把事做好了?”
办事的这位考公官员闻言呼吸一滞。
都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考生的这个群体里“不让人考公,就如挖别人祖坟”,眼前的这位还是一个东厂千户。
“来,我告诉你原因!”
“大人你说!”
望着小吏真的走过来听原因,气的肚子都在疼的金考功拿起案前的书,卷在一起握在手里就开始敲。
“我让你好奇,我让你好奇,你是想老子夜里敦伦的时候被人盯着看么?”
书卷打人啪啪响,吏部里面的那些文选、验封、稽勋等官员赶紧错过脸。
看不见不雅,就没有不雅。
“错了,错了,错了……”
……
从吏部出来余令就去了贡院,那里的考生多,方便互保。
为了服务考试,有衙门的官员在那里稽查审核。
审查完了之后签署具结文书。
考生互相担保的制度在唐代就有了,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科举,总结了以往科举制度优劣,建立了新的制度。
合保的最终目的是科举的公平性。
有了吏部的出具的文书证明,余令立马就不尴尬了。
衙门核验的余令保书,盖上了戳,接下来只需要找四名学子就行了。
“你叫余令?”
余令见这名学子面带疑惑赶紧道:
“放心,我不是那个余令!”
“真的?”
余令觉得这些读书人一点都不好骗,跟说书人讲得不一样。
细细一想余令觉得说书人真是需要治了。
这群人太无法无天了。
戏文里说王宝钏一人一牛苦守寒窑十八载,最后终于等来的薛平贵。
这个凄惨又圆满的故事让闷闷哭的泪眼婆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