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中国野史讲的什么 > 第14章 方腊起义和梁山好汉(第1页)

第14章 方腊起义和梁山好汉(第1页)

北宋宣和年间的江南,最让百姓恨得牙痒痒的不是隔壁老王,而是皇帝老儿的"花石纲"。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皇家快递——徽宗要建艮岳,派朱勔(miǎn)在江南搜罗奇花异石,用大船运到汴京。一块太湖石从苏州运到开封,得拆桥毁路,征调几千民夫,沿途百姓简直欲哭无泪。

杭州有个漆匠叫方腊,某天正在给家具上漆,突然听见街上传来哭喊声。出去一看,只见官兵正抢老百姓的花盆:"这盆里的兰花不错,皇上喜欢!"有个老头上去理论,被官兵一棍子打倒:"老东西,敢挡花石纲,不要命了?"方腊赶紧把老头扶回家,老头咳着血说:"方师傅,你看这世道,还能活吗?"

方腊回到漆园,越想越气。他本是明教(摩尼教)的教徒,这教主张"明暗二宗",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看着百姓被花石纲逼得家破人亡,他决定搞个大动作。某天夜里,他把教众召集到漆园,点上蜡烛说:"各位兄弟姐妹,皇上盖艮岳,弄得我们卖儿卖女,这日子还能过吗?"众人齐声喊:"不能过了!"方腊一拍桌子:"那就反了他娘的!我听说过,天下国家,就像一家,皇帝老儿霸占我们的家产,我们能答应吗?"

这时有人嘀咕:"方大哥,官兵有武器,我们只有锄头啊。"方腊冷笑:"当年陈胜吴广只有木棍,不也掀了秦朝?现在江南百姓被花石纲逼得家破人亡了,只要我们振臂一呼,怕他个鸟!"说着拿出一张画,上面画着一个巨人踩死几条毒蛇,"这就是光明大神,会保佑我们的!"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睦(mu)州青溪揭竿而起,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这年号有点眼熟——后来明朝有个永乐大帝,不过方腊比他早了两百多年。起义军头裹红巾,拿着锄头镰刀,第一仗就打下了青溪县,杀了县令陈光。

消息传到杭州,知州陈建吓尿了,赶紧派兵镇压。没想到官兵刚到青溪,就被起义军包围。方腊站在高处大喊:"弟兄们,官兵抢我们的粮食,我们就抢他们的武器!"起义军嗷嗷叫着冲上去,官兵一看对方人多,掉头就跑,把武器盔甲扔了一路。方腊捡起一把钢刀,笑道:"看见没?官府给我们送装备了!"

起义军越战越勇,不到十天就打下了睦州、歙(shè)州。方腊搞起了"战时共产主义":没收官吏和地主的财产,分给百姓;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百姓纷纷加入,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方腊趁热打铁,分兵攻打杭州,守将弃城而逃,起义军占领杭州后,杀了作恶多端的朱勔家眷,百姓拍手称快。

这时的方腊已经成了"农民起义界"的顶流。他发布"讨宋檄文",里面说:"花石纲之害,甚于毒蛇猛兽。陛下(指徽宗)不恤民力,专为游观,百姓何罪,遭此荼毒?"这篇檄文被广泛转发,江南百姓纷纷点赞:"方圣公说得对!"就连一些小官吏也觉得有理,主动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

徽宗听说方腊打下杭州,正在艮岳赏石的手一抖,把刚得到的"灵璧石"摔碎了。"反了反了!"他赶紧派童贯率十五万大军南下镇压。童贯这人虽然是太监,但打仗有点本事,曾率军收复青唐。他临走前,徽宗拉着他的手说:"童爱卿,江南就靠你了,要是平不了方腊,你就别回来了!"

童贯到了江南,第一件事就是下"罪己诏",把花石纲的锅甩给朱勔:"陛下知道错了,都是朱勔那小子惹的祸,现在罢免他的官职,花石纲也停了。"江南百姓一看,哟,皇帝认错了?有些动摇的人就不想跟着方腊干了。方腊气得骂娘:"童贯这老太监,玩阴的!"

但起义军毕竟是农民军,缺乏正规训练。童贯派大将王禀攻打杭州,起义军在城外列阵,方腊亲自擂鼓。王禀令旗一挥,宋军的床子弩(巨型弩箭)呼啸而出,起义军的盾牌根本挡不住,顿时死伤一片。方腊一看硬拼不行,下令回城死守。宋军架起云梯攻城,起义军往下扔石头滚木,还用"灰瓶"(装满石灰的瓶子)砸宋军,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杭州城还是被攻破了。

方腊率残部退到青溪帮源洞,这地方山高林密,易守难攻。童贯派人探路,找到一个熟悉地形的叛徒,从小路包抄。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在洞中被擒,押往汴京。临刑前,他对着围观的百姓大喊:"我方腊为百姓而起,虽死无憾!你们记住,官家(指皇帝)才是最大的贼!"

就在方腊起义的同时,北方的梁山泊也热闹起来。这地方本是黄河决口形成的湖泊,芦苇丛生,适合藏人。宣和元年(1119年),有个叫宋江的汉子带着三十六个人到此落脚,搞起了"梁山泊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是"劫富济贫"。

关于宋江的出身,《宋史》说他是"淮南盗",但《水浒传》说他是山东郓城押司,相当于县政府秘书。这哥们儿长得黑矮,却有"及时雨"的外号——谁缺钱了找他,他都能帮忙。有次晁盖劫了生辰纲,被官府追杀,宋江通风报信,救了晁盖一命。后来晁盖在梁山当老大,宋江因为杀了阎婆惜,也来投奔。

梁山的"创业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林冲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寨主;武松打虎后加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李逵沂岭杀四虎。。。。。。这些故事虽然是《水浒传》编的,但反映了百姓对英雄的向往。最经典的是"江州劫法场":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抓,梁山好汉从四面八方赶来,劫了法场,那场面比现在的"粉丝接机"还热闹。

梁山最牛的不是人多,而是"人才结构"合理:有军师吴用(相当于公司总裁),有武将林冲、关胜(业务骨干),有后勤戴宗(快递小哥),还有专业人才萧让(书法家)、金大坚(雕刻家)。他们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专杀贪官污吏,开仓放粮,很快聚集了一百单八将,成了北宋末年最大的"民间创业团队"。

宋江当上梁山寨主后,面临一个关键选择:是继续当"山大王",还是接受朝廷招安?李逵很直接:"招安招安,招个鸟安!不如杀进东京,夺了鸟位!"但宋江有自己的想法:"兄弟们,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当强盗吧?要是能为国家效力,也好光宗耀祖。"

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率军攻打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设下埋伏。他先派小股部队引诱宋江上岸,然后一把火烧了梁山的战船。宋江一看退路没了,军心大乱,张叔夜趁机劝降:"宋大哥,你这队伍虽然猛,但终究不是正规军,不如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也算是洗白了。"宋江想想也是,就带着弟兄们投降了。

关于宋江投降后的去向,正史和小说不一样。《宋史》说他投降后参与了平定方腊的战斗,而《水浒传》说他被派去征辽、征方腊,最后被高俅毒死。其实真实的宋江起义规模不大,影响力远不如方腊,只是因为《水浒传》的演绎,才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

方腊和宋江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了,但给北宋王朝来了个"双击666"——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方腊起义席卷江南,摧毁了北宋的经济命脉,光是军费就花了六百万贯,相当于朝廷两年的财政收入。宋江起义虽然规模小,但动摇了北方的统治,让金兵看到了北宋的外强中干。

更严重的是,北宋为了镇压起义,把原本用于抗辽的军队调到江南,导致北方防务空虚。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率军北伐辽国,结果被辽军打得大败,暴露了宋军的真实水平。金兵一看:"哟,原来北宋这么菜?"于是在宣和七年(1125年)南下,发动了靖康之变。

有意思的是,方腊和宋江成了后世农民起义的"模板"。明末李自成起义,自称"闯王",学方腊搞"均田免粮";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学方腊用宗教组织群众。而宋江的"招安"模式,也被很多起义军借鉴——打不过就投降,投降后再反,反复横跳。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其实是"历史同人小说"。施耐庵写这本书时,参考了《宋史》《宣和遗事》等史料,又加入了民间传说,把宋江起义从"地方小冲突"写成了"全国大事件"。比如历史上的梁山只有三十六将,小说扩成了一百单八将;历史上宋江没打方腊,小说让他去打了,还死了七十多个弟兄。

这种"艺术加工"带来了有趣的效果:很多人把《水浒传》当正史看,以为宋江真的那么牛,方腊真的被梁山好汉打败。其实方腊起义规模比宋江大得多,镇压他的是童贯的正规军,和梁山没半毛钱关系。但老百姓不管这些,所以《水浒传》成了经典。

方腊和宋江起义,本质上是北宋民生危机的总爆发。徽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花石纲、岁币(给辽和西夏的保护费)等苛捐杂税,让百姓不堪重负。方腊在起义时说:"子弟耕织,终岁劳苦,略无饱暖,皆为陛下所夺。"这话道出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

这让人想起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里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北宋到了徽宗时期,已经失去了"仁义",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结果就是官逼民反。方腊和宋江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用鲜血告诉朝廷:老百姓不是韭菜,割多了也会反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