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元年的汴京,最拉风的不是科举状元,而是一个叫童贯的太监。这哥们儿原本是后宫给事,因为会来事儿,被徽宗派去杭州搜集古玩。别人出差带土特产,他带回来一幅画——米芾的《研山图》,徽宗一高兴,提拔他当西北监军。
童贯这人长得很有特点:下巴上居然有几根胡子——据说太监胡子是"返祖现象",但他非要说是"天子赐福"。在西北监军时,他干了件"大事":率军收复青唐(今青海西宁)。其实是趁西夏内乱捡漏,但他回朝后吹得天花乱坠,说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徽宗一激动,封他为检校太尉——这可是武将最高级别,一个太监当太尉,北宋开国以来头一遭。
童贯从此开启了"开挂人生":政和五年(1115年),率军攻西夏,被打得满地找牙,却谎报大捷;宣和元年(1119年),镇压方腊起义,烧杀抢掠,却被称为"功臣"。这哥们儿有个秘诀:每次打仗都带着画师,把自己画成"指挥若定"的样子,送回朝廷给徽宗看。当时有人编了首民谣:"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可惜桶没打,菜没泼,反而让他越来越红。
宣和二年(1120年),童贯正在江南镇压方腊,突然收到一封密信——来自辽国的汉人马植。信里说:"大金(女真建立的政权)崛起,辽国必亡。大宋若与金结盟,南北夹击,可收复燕云十六州。"童贯眼睛一亮:燕云十六州可是北宋百年梦想,要是这事成了,我童贯就是"再造大宋"的功臣啊!
他立刻把马植带回汴京,引荐给徽宗。马植改名李良嗣,给徽宗画了个大饼:"陛下,女真不满辽人统治,急于找盟友。我们从山东出海,联系金国,南北夹击,辽国必败。燕云十六州唾手可得!"徽宗被说动了,问童贯:"童爱卿,你觉得如何?"童贯拍着胸脯:"陛下,此乃天赐良机!臣愿亲自出使,促成盟约!"
于是,一场奇葩的"海上之盟"开始了。北宋派使臣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出海,绕过辽国海岸线,去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国人一看北宋使者,差点笑出声:穿得像商人,说话没底气。完颜阿骨打直接说:"灭辽可以,燕云十六州归你们,但得把给辽的岁币转给我们,还要一起出兵,不许放鸽子!"
北宋使者回来汇报,朝堂上炸开了锅。老臣王黼(fu)支持:"童太尉说得对,收复燕云,名垂青史啊!"李纲反对:"陛下,女真乃虎狼之师,比辽国更危险,这是引狼入室啊!"徽宗犹豫不决,童贯在旁边煽风点火:"李纲懂个啥?错过这村没这店了!"徽宗一咬牙:"就这么办!"
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率二十万大军北伐辽国。出发前,他对将士们说:"辽国人已经被金兵打残了,我们去就是摘桃子,大家加油,燕云十六州在向我们招手!"没想到刚到雄州(今河北雄县),就遇到辽军抵抗。
辽军主帅耶律大石是个狠人,他派人给童贯送信:"大金灭辽,是兄弟阋墙(xiqiáng,内部争斗),关你大宋什么事?当年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你现在背盟,不怕遭报应吗?"童贯把信撕碎:"少废话,给我打!"
结果一开战,宋军就露了馅。先锋杨可世率军攻涿州,被辽军夜袭,死了三千人;种师道率军攻白沟,被辽军打得大败,士兵们争相渡河逃命,淹死无数。童贯眼看打不过,居然派人去金营求救:"大金兄弟,快来帮忙,我们被辽军揍了!"
完颜阿骨打听说宋军这么菜,鼻子都气歪了:"说好的南北夹击,你们咋被辽军打成这样?"但还是派金兵进攻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辽天祚帝跑路,耶律大石拥立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童贯一看辽国内乱,又派刘延庆率军十万攻幽州(今北京),结果在卢沟河被辽军虚张声势的火把吓得崩溃,自相践踏,死了十万人。
最丢人的是郭药师投降事件。郭药师本是辽将,率"常胜军"投降北宋,主动请缨攻幽州。他带着五千人趁夜爬城墙,眼看就要成功,北宋后续部队却被辽军吓跑,郭药师成了孤军,差点被俘。他逃回宋营,指着童贯骂:"你们这些猪队友,我算是看透了!"
童贯北伐失败,只好请金兵帮忙打幽州。完颜阿骨打亲自率军南下,没费吹灰之力就打下幽州。他看着城里的北宋降兵,对部下说:"宋人果然是战五渣,连辽军残部都打不过,亏我们还把他们当盟友。"
打下幽州后,金国人开始耍赖。完颜阿骨打说:"盟约说好了燕云十六州归宋,但这幽州是我们打下来的,得加钱!"北宋使者问:"加多少?"金国人伸出三根手指:"每年再加一百万贯代税钱。"北宋没办法,只好答应。
更气人的是,金国人撤退时,把幽州的人口、财物全抢走了,留给北宋一座空城。童贯却向徽宗报捷:"陛下,幽州收复了!这是臣为陛下取回的燕云故地!"徽宗大喜,封童贯为广阳郡王——太监封王,中国历史上独此一家。
但金国人已经看透了北宋的虚弱。完颜阿骨打临终前对弟弟完颜吴乞买说:"宋人不堪一击,我们灭辽之后,下一个就是他们。"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灭辽,完颜吴乞买(金太宗)立刻撕毁盟约,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西路由完颜宗翰(粘罕)率领,攻太原;东路由完颜宗望(斡离不)率领,攻燕京(今北京)。
金兵南下的消息传到汴京,徽宗吓得差点晕过去。他第一反应不是调兵遣将,而是想跑路。给事中李邺从金国回来,说金兵"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这就是成语"人如虎,马如龙"的出处。徽宗听了,更想跑了。
关键时刻,李纲站了出来:"陛下,跑不是办法,死守汴京才是硬道理!"徽宗却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准备去江南"巡幸"。钦宗刚继位,朝堂上就分成两派:李纲主张抗战,太宰白时中主张议和。
钦宗问白时中:"金兵来了,怎么办?"白时中说:"当然是议和啊,割地赔款,保住皇位要紧。"李纲反驳:"祖宗之地,寸土不让!臣愿率军死守汴京!"钦宗被李纲感动,任命他为东京留守。
李纲刚布置好城防,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就到了汴京城下。他们架起投石机攻城,李纲亲自登城指挥,用床子弩(巨型弩箭)射杀金兵,又派敢死队夜袭金营,打退了金兵的进攻。完颜宗望没想到汴京这么难打,加上西路军在太原受阻,只好派人议和。
金国人的议和条件很苛刻: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赔款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帛一百万匹;尊金太宗为伯父;派亲王、宰相去金国做人质。钦宗一看,差点吓尿,赶紧派弟弟康王赵构和太宰张邦昌去金营。
赵构这时候还很有种,到了金营,完颜宗望故意考他射箭,他三箭全中靶心,完颜宗望怀疑:"这小子不像宋朝王爷,肯定是冒牌货!"于是把他退了回去,换了个胆小的肃王赵枢。张邦昌却吓得屁滚尿流,整天哭哭啼啼,金国人都看不起他。
议和期间,发生了一件奇葩事:钦宗听说金兵喜欢"炮车",居然派人去金营"传授经验"。金兵将领笑着说:"你们宋人真是傻得可爱,把造炮技术都告诉我们了。"更奇葩的是,钦宗居然下令拆除城防工事,说是"表示议和诚意",李纲苦苦劝谏,钦宗就是不听。
就在这时,西路军完颜宗翰打下了太原,东路军完颜宗望一看西路军得手,立刻撕毁和约,再次进攻汴京。这时候李纲已经被罢免,派去河北"招兵",其实是流放。汴京没有良将,很快被攻破。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兵攻破汴京外城,钦宗居然亲自去金营求和。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坐在帐篷里,让钦宗跪下听旨:"你家老爷子(徽宗)背盟,你也有罪,现在废你为庶人,另立张邦昌为帝。"钦宗吓得浑身发抖,当场答应。
接下来就是惨无人道的掠夺:金兵冲进皇宫,抢走玉玺、九鼎、珍宝、图书,连徽宗的"瘦金体"真迹都没放过。他们还把徽宗、钦宗以及后妃、皇子、公主、大臣三千多人押往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北上的路上,宋朝皇室受尽屈辱。徽宗的郑皇后、钦宗的朱皇后被金兵调戏,朱皇后不堪受辱,投水自尽。到了金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人举行"牵羊礼"——让徽钦二帝和后妃们赤裸上身,披着羊皮,像羊一样被牵着走,拜祭金太祖庙。朱皇后行完礼就自杀了,徽宗和钦宗却忍了下来。
更屈辱的是"韦后浣衣院"。韦后是高宗赵构的母亲,被金兵掳到"浣衣院"——名义上是洗衣房,实际上是军妓院。据说她一天要接客一百多人,后来赵构称帝,金国人就把她当人质,百般羞辱。直到绍兴和议后,韦后才被放回南宋,但她的屈辱经历成了南宋宫廷的禁忌。
童贯作为"联金灭辽"的始作俑者,早在金兵南下时就跟着徽宗跑路了。徽宗让他守黄河,他却带着亲兵往江南跑,沿途百姓骂他"汉奸",他居然让亲兵射箭灭口。到了江南,御史弹劾他"十大罪",钦宗继位后,下令将他处死。
处死童贯的过程很戏剧性。刽子手张达带着圣旨到南雄(今广东南雄),童贯正在吃饭,听说圣旨到了,吓得筷子都掉了。张达宣读圣旨:"童贯罪大恶极,即刻处斩,首级送回汴京示众。"童贯还想狡辩:"我是有功之臣,皇上不能杀我!"张达冷笑:"有功?你联金灭辽,引狼入室,这叫有功?"
斩首之后,张达把童贯的头装在木匣里,送回汴京。百姓们听说童贯的头到了,纷纷来看,有人往上面扔鸡蛋,有人吐口水,还有人写诗讽刺:"拆了天棚拆雨棚,童贯真是大奸臣。联金灭辽瞎胡闹,害得江山一片昏。"
靖康之变是北宋最大的耻辱,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王朝屈辱史。究其原因,"联金灭辽"的短视政策是直接导火索。北宋朝廷只看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眼前利益,却没看到金国这个更危险的敌人,结果"前门驱狼,后门进虎",把自己玩死了。
这让人想起《战国策》里的"唇亡齿寒"典故。当年晋国向虞国借路伐虢(guo),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结果虞国不听,被晋国灭了。北宋和辽国的关系,就像虞国和虢国,辽国一亡,北宋也跟着完蛋。
童贯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固然罪大恶极,但徽宗的责任更大。他沉迷艺术,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才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最终灭亡。李纲等忠臣虽然奋力抵抗,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从此偏安江南,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北方百姓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同时,靖康之变也成了汉民族心中的一根刺。岳飞在《满江红》里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陆游在《示儿》里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民族情绪,影响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国策。
今天我们看靖康之变,除了感叹历史的残酷,更要吸取教训:外交政策不能短视,不能"病急乱投医";国家强大才是硬道理,否则再有钱也会被抢;领导人不能沉迷享乐,否则会误国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