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中国野史讲的什么 > 第60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第1页)

第60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第1页)

新疆,古称&0t;西域&0t;,自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后纳入中国版图,设伊犁将军管辖。然而,咸丰、同治年间,清廷内困于太平天国与陕甘回民起义,无暇西顾,新疆局势渐趋失控。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各族民众爆反清起义,各地豪强趁机割据,形成多个互不统属的政权。

就在此时,外部势力乘虚而入。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官阿古柏(穆罕默德·雅霍甫)受割据势力邀请,率军入侵新疆,先后攻占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地。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建立&0t;哲德沙尔汗国&0t;(意为&0t;七城之国&0t;),自立为汗,实行残暴统治,&0t;赋税苛重,民不聊生,各族百姓多逃往戈壁躲避&0t;(《新疆图志·武功志》)。

这期间沙俄动作不断。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以&0t;替清廷代收伊犁&0t;为名,出兵占领伊犁九城,声称&0t;俟中国克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当即交还&0t;(《中俄北京条约》附约)。实则暗中扶持阿古柏,企图以伊犁为据点,逐步蚕食新疆。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阿古柏已控制新疆南路全部及北路大部,沙俄占据伊犁,新疆几乎沦为异域,正如左宗棠在奏折中痛陈:&0t;新疆不复,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0t;(《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新疆危局牵动朝野,但清廷此时正面临另一场危机——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虽最终以赔款撤军告终,却引了关于&0t;海防&0t;与&0t;塞防&0t;的激烈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0t;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0t;,主张暂停西征,将经费用于建设海军,&0t;暂弃新疆,专顾海防&0t;(《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此言论一出,立即遭到左宗棠的驳斥。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直言:&0t;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0t;他强调新疆的战略价值:&0t;新疆幅员万里,矿产丰饶,畜牧蕃息,实为聚宝之区。若拱手让人,则俄人得寸进尺,必欲据我蒙古,直逼京师,彼时海防亦难保全。&0t;(《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左宗棠的论证切中要害。清廷最终采纳其主张,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0t;筹进兵,早复失地&0t;。这场争论的实质,是近代中国在边疆危机中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战略抉择,而左宗棠的坚持,为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奠定了基础。

收复新疆,难度非常大。新疆地处偏远,沙漠戈壁占其大半,&0t;千里无人烟,饮水奇缺&0t;;阿古柏军配备洋枪洋炮,且有沙俄暗中支持;清军则需从陕甘调兵,粮饷转运耗费巨大。左宗棠深知此战&0t;非战可胜,非久备不可&0t;,故提出&0t;缓进急战&0t;的战略:先筹粮饷、练军队、修道路,待准备万全后,集中兵力战决。

筹粮是要难题。左宗棠算了一笔账:西征大军约七万人,每人每日需粮一斤,一年即需粮近三千万斤。他派人分赴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采购,又在哈密屯田,&0t;兵民共耕,岁收粮食数万石&0t;(《左文襄公年谱》)。为运粮,他建立了四条运输线,其中从包头至古城(今奇台)的路线,&0t;用骆驼数千头,跋涉数月,日行不过三四十里&0t;,仅运费就耗银数百万两。

同时左宗棠对西征军进行严格筛选,&0t;汰弱留强,裁撤老弱冗兵&0t;,最终保留约五万人,多为身经百战的湘军、豫军。他还设立&0t;兰州制造局&0t;,仿制洋枪洋炮,&0t;所造劈山炮、来福枪,威力不亚于西器&0t;(《甘宁青史略》)。为提升士气,左宗棠下令:&0t;凡攻克城池,严禁抢掠,善待百姓,违者斩。&0t;

后勤准备就绪后,左宗棠制定&0t;先北后南&0t;的进军路线:先收复北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切断阿古柏与沙俄的联系,再南下攻取南疆诸城。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左宗棠进驻肃州(今酒泉),设立大本营,此时他已年近七旬,常咳血,但仍坚持&0t;每日阅军操,查粮运,无一日懈怠&0t;(《清稗类钞·将帅类》)。临行前,他命人抬着一口棺材随大军出征,以示&0t;不破楼兰终不还&0t;的决心,将士见之,无不感奋。

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清军打响收复新疆的第一战。提督张曜率军攻占古牧地(今米泉),歼灭阿古柏军三千余人,随后乘胜收复乌鲁木齐。阿古柏在北疆的势力土崩瓦解,&0t;残部逃往南疆,沿途百姓争献食物,助我军追剿&0t;(《新疆图志·武功志》)。

光绪三年(1877年)春,清军兵分三路南下,直指吐鲁番。阿古柏派其子海古拉率军抵御,却在达坂城遭清军火炮重创,&0t;城破之日,尸积如山,海古拉仅带数骑逃脱&0t;(《左文襄公奏稿》)。三月,清军收复吐鲁番,切断南疆与北疆的联系,阿古柏众叛亲离,在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被部下所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年秋,左宗棠令刘锦棠率大军继续南下,连克喀喇沙尔(今焉耆)、库车、阿克苏。当地各族民众&0t;箪食壶浆以迎王师&0t;,许多人加入清军,充当向导。至光绪四年(1878年)一月,清军收复喀什噶尔,阿古柏残部逃往俄国,除伊犁外,新疆全境光复。捷报传至京师,光绪帝下旨嘉奖:&0t;左宗棠力排众议,督师西征,克复新疆,厥功甚伟,加恩晋封二等恪靖侯。&0t;(《清德宗实录》卷70)

收复新疆大部后,收回伊犁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沙俄却拒不履约,反而提出&0t;割让伊犁部分地区、赔偿兵费&0t;等无理要求。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赴俄谈判,崇厚昏聩无能,竟在沙俄胁迫下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还赔偿兵费九百万卢布。

消息传回,举国哗然。左宗棠怒斥:&0t;崇厚之约,无异卖国!伊犁乃我固有领土,一寸不可让!&0t;他随即上奏,请求&0t;整军备战,以武力收回伊犁&0t;。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再次率军进驻哈密,&0t;三路布防,扬言进取伊犁&0t;,同时清廷改派曾纪泽赴俄重谈。

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凭借扎实的外交功底,在谈判中据理力争,而左宗棠的军事威慑成为其坚强后盾。沙俄见清军势盛,又慑于国际舆论,最终同意修改条约。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但仍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部分领土,赔偿兵费九百万卢布。尽管这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相较于《里瓦几亚条约》,已算是&0t;虎口夺食&0t;的重大成果。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深知&0t;治疆必先固边&0t;。他多次上奏,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取代传统的伊犁将军府制,&0t;改土归流,推行郡县制,与内地划一&0t;(《左文襄公奏稿》)。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以迪化(今乌鲁木齐)为省会,任命刘锦棠为任新疆巡抚。

新疆建省意义重大:它打破了原有的民族隔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融合;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推动了当地经济展;设立学堂、传播汉文化,加强了国家认同。正如《清史稿·地理志》所载:&0t;新疆建省,实乃千古创举,自此边庭稳固,与内地唇齿相依,不复有分裂之虞。&0t;

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仍牵挂新疆:&0t;惟新疆之事,臣心未安,望朝廷善抚百姓,固我疆圉。&0t;(《左文襄公全集·家书》)这位&0t;中兴名臣&0t;以垂暮之年,率师西征,收复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其功绩正如林则徐生前所言:&0t;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0t;

hai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