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后的燕国悲歌》
第一章:秦国崛起,燕国惊惶
战国末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益强盛,历经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秦国的铁骑已在诸侯间势如破竹。那虎狼之师所到之处,城池纷纷易主,各国的疆土不断被蚕食。
燕国地处北方,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但相较于秦国的强大,已然显得弱小许多。燕国的朝堂之上,众臣听闻秦国又接连攻克了几座赵国的城池,人人面色凝重,燕国太子丹更是忧心忡忡。他深知,照此形势发展下去,燕国迟早也会成为秦国案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
太子丹在自己的府邸中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常规的合纵抗秦在如今这人心惶惶、各国自顾不暇的局面下,已然难以实现。况且燕国的兵力与秦国相比,实在是太过悬殊,正面交锋,那无疑是以卵击石。
就在这时,他的谋士田光前来拜见。田光看着太子丹满脸的愁容,轻声说道:“太子殿下,如今秦国之势如洪水猛兽,常规之法恐难阻挡,臣听闻,若能除去秦王嬴政,秦国或会陷入内乱,届时燕国便可有喘息之机啊。”
太子丹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随即又黯淡了下去,叹道:“此计虽好,可秦王身边戒备森严,想要刺杀谈何容易啊。”田光微微一笑,说道:“殿下莫急,我知有一人,勇猛且有智谋,若他肯出手,或许能成此大事。”太子丹赶忙追问是谁,田光缓缓吐出两个字:“荆轲。”
第二章:结识荆轲,托付重任
太子丹当即让田光去请荆轲,不多时,荆轲来到了太子丹的府邸。只见荆轲身形魁梧,目光深邃而坚毅,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度。
太子丹亲自迎上前去,将荆轲引入内堂,摆上美酒佳肴,与之相谈。太子丹向荆轲倾诉了燕国面临的危机,以及自己想要通过刺杀嬴政来挽救燕国的想法。荆轲听闻后,沉默了许久,他深知这一去九死一生,但看着太子丹那诚恳且满是期盼的眼神,又想到燕国百姓若被秦国所灭后的悲惨境遇,心中涌起一股豪情,慨然道:“太子殿下如此信任荆轲,荆轲愿为燕国,为天下苍生,赴汤蹈火,虽死不辞!”
太子丹大喜,当即拜荆轲为上卿,给予他最优厚的待遇,让他住在最好的馆舍之中,每日都是珍馐美馔,还时常亲自前去探望,与荆轲商讨刺杀之事。
为了能让荆轲顺利接近嬴政,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樊於期本是秦国叛将,逃到了燕国,秦王对其恨之入骨。太子丹听闻此要求,面露难色,毕竟樊於期是来投靠燕国的,若如此做,恐遭天下人诟病。
荆轲知晓太子丹的顾虑,便亲自前去拜访樊於期,向他说明了来意。樊於期听后,仰天大笑,说道:“我樊於期早已是秦国的罪人,若我的首级能助你刺杀秦王,为天下除害,那我死又何妨!”言罢,拔剑自刎。
太子丹得知樊於期已死,悲痛之余,也深知事已至此,再无退路,便加紧准备刺杀所需的其他物品,又寻来燕国最锋利的匕首,命工匠在匕首上淬了剧毒,只要划破一点皮肉,便能致人死命。
第三章:易水送别,慷慨赴秦
一切准备妥当,荆轲挑选了秦舞阳作为副手。秦舞阳虽年少,但勇猛过人,在燕国也算是小有名气。
出发之日,太子丹及燕国的一众大臣、宾客都身着白衣白帽,来到易水之畔为荆轲送行。那易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仿佛也在为这即将远行的壮士而哀伤。
高渐离击筑,乐声响起,那曲调先是低沉婉转,似在诉说着离别的不舍与无奈,而后渐渐高昂,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情。荆轲和着筑声,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回荡在易水河畔,众人皆被这悲壮的气氛所感染,有的掩面而泣,有的握紧了拳头,眼中满是愤恨与决绝。
荆轲唱罢,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那背影在众人的注视下,显得无比坚毅却又透着一丝孤独,他带着燕国最后的希望,向着那龙潭虎穴而去。
秦舞阳跟在荆轲身后,起初还强装镇定,但随着离秦国都城越来越近,他的脸色愈发苍白,双手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毕竟面对的是那威震天下的秦王嬴政,以及戒备森严的秦宫。
第四章:图穷匕见,刺杀失败
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宫,秦王嬴政听闻燕国使者前来献上樊於期首级和督亢之地的地图,便下令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