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联合行动:破茧之战
第一章:情报暗涌
深秋的太行山脉裹着薄雾,八路军某根据地司令部的油灯在窑洞内映出晃动的人影。司令员李剑锋捏着一张揉皱的油纸,上面用密写药水绘着沦陷区“固安县”的地图,红点标记着日伪户籍管理中心的岗哨部署,旁边附注:“关押反抗民众约四十人,集中于后院厢房。”
情报来自潜伏在固安伪警察局的地下党员“老槐树”。三天前,他冒险将一卷胶卷藏在烟杆里,由交通员穿越三道封锁线送到根据地。胶卷里不仅有户籍中心的建筑图纸,还有日伪即将推行“强化保甲连坐”的密令——若不及时破坏,沦陷区将陷入更深的恐怖。
“日伪把固安作为试点,想靠户籍和保甲彻底掐断我们的补给线。”政委赵刚指着地图上的户籍中心,“这里是县城核心,高墙电网,正门有一个日军小队和一个伪军中队驻守,后院地牢直通监狱。”
参谋摊开沙盘,微型红旗与蓝旗在固安县城模型上对峙。突然,窑洞门被轻轻叩响,风尘仆仆的交通员小林递上另一封密信:“沦陷区地下党负责人‘风铃’回复,已摸清户籍资料室位置,在主楼三层东侧,保险柜密码可能与日军指挥官佐藤的生日有关。”
李剑锋猛地站直,油灯芯爆出火星:“通知各团,今夜召开作战会议。告诉‘风铃’,明晚子时,十字街口老槐树下接头,敲定细节。”
第二章:暗夜接头
固安县城的十字街口,老槐树的影子像张破网罩在青石板上。更夫敲过二更,一个卖糖炒栗子的老汉推着独轮车靠近,车把上挂着串红绸子——这是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穿棉袍的“风铃”快步上前,借着栗子炉的火光递过油纸包:“佐藤的生日是明治四十二年五月初七,换算成公历是1909年6月24日。户籍资料室有两道铁门,钥匙在佐藤副官手里,此人每晚十点会去县城西角的‘醉仙楼’喝酒。”
赶来接头的八路军侦察连长王虎低声问:“关押民众的后院厢房防守如何?”
“后院有伪军一个班巡逻,岗哨每小时换防一次。地牢通风口在西北角,直径约两尺,能钻进去人。”“风铃”从袖筒里摸出半截铅笔,在糖纸背面画出地牢结构图,“但通风口外侧是日军弹药库,警戒森严。”
远处传来皮靴声,老汉立刻摇起拨浪鼓:“糖炒栗子,热乎的——”“风铃”迅速将糖纸塞进王虎掌心,推起独轮车消失在巷口。王虎捏着带栗子香的糖纸,指腹划过纸上的通风口标记:“得找几个身子骨软的战士,从通风口摸进去。”
第三章:作战沙盘
根据地的作战会议开到后半夜。沙盘上,固安县城被拆分成木块模型,李剑锋用红绳圈出三个关键点:户籍中心主楼、后院牢房、日军弹药库。
“行动分三步:”李剑锋的木棍敲在主楼模型上,“第一,‘斩首组’由王虎带领,趁佐藤副官去‘醉仙楼’时,摸掉资料室守卫,炸掉保险柜,烧毁户籍资料。第二,‘营救组’由侦察班副班长‘猴子’带队,从通风口潜入地牢,解救被捕民众。第三,‘牵制组’由县大队负责,在城东制造爆炸,吸引日军主力。”
赵刚补充:“地下党会在城内切断电话线,破坏主要路口的路灯。但最关键的是时间——从发起攻击到撤离,必须在一小时内完成,否则日军援军一到,后果不堪设想。”
“猴子”蹭地站起来,他身材瘦小,外号正因擅长攀爬得名:“通风口的事包在我身上,再带三个侦察兵,能把四十个人全背出来。”
参谋突然皱眉:“日军弹药库离通风口太近,万一爆炸……”
“所以需要‘暗手’。”李剑锋看向角落的老猎户老孙头,“你带民兵团在弹药库外围埋炸药,一旦发现日军重兵围剿,就引爆炸药,制造混乱掩护撤离。但记住,非到万不得已,不能真炸弹药库。”
老孙头拍拍腰间的炸药包:“放心,咱埋的是‘响雷’,只吓人不伤人。”
第四章:密令传递
行动定在三天后的雨夜。地下党通过“货郎担”“送水夫”等身份,将密令传遍固安县城的各个联络点。
西街染布坊的老板娘“红姑”收到一张画着雨伞的纸条,立刻将染缸里的蓝布换成红布——这是通知城内地下武装准备接应。城南脚夫队的“疤脸”接到口信,当晚就把二十辆板车藏在城隍庙的偏殿,车底垫着棉被,准备运送伤员和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