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身前设有简易土包,他们脚步平稳,眼神专注。。
指令下达,三人同时抬枪,采用立姿半蹲式射击动作,拉机柄、上膛、解除保险。枪口迅速锁定靶心位置。
“打!”周洋沉声道。
枪声骤起。
39式冲锋枪在短促、稳定的节奏中连续喷吐弹雨。
枪机回转顺畅,复进无滞,枪口跳动幅度极小,着弹点集中于胸部靶区,每一发都落在白纸靶心之内。
三十米距离内,弹孔分布密集成簇,未见明显散射,控制性极高。
每次短点射,弹群均在可控范围,压制力与打击精度兼具。
刘科长站在侧后方,沉默不语,目光紧盯着三名战士手中的39式冲锋枪。
他的脑中不自觉地浮现出这些年见过的各式冲锋枪。
首先是德国人早年研制的p18冲锋枪,火力猛,结构坚固,打得出气势,但整枪沉重,射击时后坐强烈,压枪困难。
意大利的贝雷塔38,造得精巧,射击也顺畅,可内部机构复杂,不耐战地污泥,稍一磕碰就容易卡弹。
至于日军,他们虽早年也研究过一些冲锋枪,比如百式冲锋枪,可惜数量极少,多为局部部队试用,核心构造极不合理,仿造居多,性能非常不稳定,根本无法作为制式火力。
这些冲锋枪或优或劣,始终没有一支真正做到火力、操控、结构、后勤西者兼顾。
可此刻,眼前这支39式冲锋枪,却明显在几个关键点上打破了过去的桎梏。
它的重量适中,枪身短小,射击稳定,操控顺手。
使用的是一种类似毛瑟手枪弹的子弹,弹速快,打击有力,尤其适合近距离压制。
可就算是这种火力不算弱的弹种,过往那些冲锋枪不是枪跳得厉害,就是射不准,散得没边。
可这支枪打起来干脆利落,着弹点集中得出奇,点射节奏像一根线拉过去似的,几乎听不到杂音,也看不到晃动。
要知道,‘散布问题’可是一首都困扰着各型冲锋枪,但在厂长研制的这款39式冲锋枪上,完全不见踪影。
除此以外,该枪抛壳稳定,枪机动作流畅,连续射击后,枪体甚至无过热迹象。
连战场上最常见的毛病——“泥沙进枪即卡弹”的通病,也在这种大开口、少零件、高容差的设计里找不到破绽。
刘科长心中一凛。
他很清楚,如果放到战场上,只要39式能投入量产,再备足弹药,便足以颠覆所有人对冲锋枪这个小众枪械品类的认知。
面前这款39式,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组火力“主轴”,而不仅仅是“近战补充”。
刘科长没有说话,看向林壹的眼神,却己露出一丝凝重的敬意。
第一轮射击结束后,三名战士迅速更换弹匣,重新上膛,进入第二轮试射阶段。
草人靶前的白纸几乎被撕裂,弹孔密布,有的靶体甚至被连续命中而扯裂下半身,草束掉落,木杆倾斜。
站在掩体后方的观察人员,此刻,无一不露出惊愕的表情,他们都被这款新式冲锋枪,惊得说不出话来。
邢志国也紧紧皱着眉头,仿佛脑海中己闪现出未来战争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