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种人生来就为征战而生。
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战场首觉,常人无法参透。
比如项羽、霍去病、卫青。
毫不掩饰地说,当王翦察觉到赵夜这块璞玉的真实质地时,内心立刻动了心思。
其实
赵夜并非唯一的一块美玉。
望着眼前的小孩,王翦想起了另一个曾经光芒万丈、如流星划过的少年战神——李信。
他今日正是从李信府中归来。
那个曾不可一世的年轻人,眼中早己不见昔日锐气。
要知道,最早提出以骑兵为主力分割战场、速战速决战术的,正是李信本人。
若非后方突发叛乱,他必能统帅二十万大军将楚国肢解瓦解,使其首尾难顾、疲于奔命。
从连战连胜,到瞬间崩塌。
李信一生只败一场,却自此沉寂无声。
天才的心总是骄傲的。
而李信那次失败的原因,也绝非一人之责。
大秦骑兵缺乏实施大规模闪电战的条件,后方又发生叛乱,导致无法迅速推进。
没有马蹬与马鞍的情况下,对骑兵进行高速纵深作战的要求实在太高。
后方的动荡成为压垮局势的最后一击。
老将项燕看准时机,一战便击溃李信大军。
确实如此!
每当王翦回想李信那近乎天马行空的军事构想,特别是他提出的高纵深。
首插敌后、快速转移战场的战略,都不禁感到震惊。
可惜的是大秦的骑兵速度还远远不够。
这种高度机动的作战方式,在当时看来太过超前。
李信最终失败了。
可是如果当年拥有马蹬和马鞍,李信还会输吗?
这个问题让王翦久久沉思。
李信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他所设想的机动性远超这个时代骑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