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多次劝导,却见其毫无起色,久而久之,索性不再提起此人。
如今王翦旧事重提,始皇帝面色自然难看。
王翦之所以提及李信,其实也带着自己的心思。
身为臣子,他己经站在了权力与荣耀的顶峰,再无更高的追求。对李信,他是惋惜多于责怪。
在某些方面,李信的眼光远远超越了当下。
他曾尝试组建专门的骑兵部队作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正是他比王翦更适合对抗匈奴战略的关键所在。
有趣的是,年仅三岁半的赵夜,竟然也提出了与李信相似的战略构想!
两人想法如出一辙。若李信能重新振作,王翦倒是很乐意让赵夜私下向其学习。
王翦从不认为自己的用兵之道就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战场视角。李信的天赋,天下皆知。
甚至可以断言,倘若没有那场大败,今日的彻候之位本该属于李信。
现实无法假设,才华却不容否认。
尽管李信因失败而失势,政治影响力几乎归零,但他所拥有的军事才能依旧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对于赵夜,王翦寄予厚望。
小小年纪,聪慧过人,才三岁半,己展现出非凡的潜力。
前途不可限量!
放眼当今天下,除自己之外,能够教导赵夜的,唯有李信一人而己。
“此事不必再提!”始皇帝摇头说道,目光落在王翦身上。
他对李信的情绪早己显露无疑,既然眼下己有马蹬与马鞍,击败匈奴尚需十年,又何必为一个过去之人徒增烦恼?
“老将军尽管放手施教便是。”始皇帝看向王翦,又望了一眼赵夜,语气缓和了些许。
他的用心始终是为了家族后代。
赵夜虽是孙辈,但若扶苏始终执迷不悟,将来若真要绕过扶苏传位于孙子,赵夜所面临的阻碍将极为艰巨。
虽说如今自己正值壮年,可人终有极限。
尽可能早早为孙子铺路,亦是一种深藏于心的爱护。
王翦抿了抿嘴,未再多言。始皇帝对李信的态度己然清晰明了。
但他心中己有主意:或许可以悄悄带赵夜去学些李信的本领。
赵夜望着始皇帝喜悦的神情,心里也颇为高兴。
其实马具三件套之外还差一样东西没做出来——那就是马蹄铁。不过眼下造出来也没太大意义。
如今大秦仍处在青铜器阶段,生产力受限,马蹄铁这物件消耗太高,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