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李贞小手一挥,下笔如飞!
又是那种瘦劲清逸、风姿绰约的字体!
这一次,他写得更快,仿佛根本不需要思考一般。
很快,一首诗便己然成型。
李贞放下毛笔,得意洋洋地看了一眼长孙无忌,那小眼神仿佛在说:“怎么样?傻眼了吧?”
一个太监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捧起宣纸,呈给李世民。
众人也都伸长了脖子,好奇地望过去。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西边云接水,雪峰西走银蛇舞。”
李世民念着,眉头渐渐舒展。
“嗯,不错,描绘日出之景,倒也贴切。”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凑了过来,细细品读。
“嗯,诗句工整,意境也有,确实是好诗。”房玄龄点头道。
“尤其是这‘霭霭红霞海日晴’,将日出时的瑰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杜如晦赞道。
长孙无忌也瞄了几眼。
心里虽然还是有点不服气,但也不得不承认,这诗确实还行。
至少,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
一个六岁孩子,能作出这样的诗,己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就在众人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的时候,杜如晦突然“咦”了一声。
他盯着那首诗,眉头紧锁,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这诗这诗”杜如晦喃喃自语,眼神越来越亮。
他猛地抬起头,声音都有些颤抖:“陛陛下!这首诗,若是倒过来读呢?”
倒过来读?
众人都是一愣。
诗还能倒过来读?
李世民也是一脸茫然:“克明,何出此言?”
杜如晦激动地指着宣纸:“臣臣也是偶然发现,若是将这诗句反过来念”
他清了清嗓子,尝试着倒着念了起来:
“舞蛇银走西峰雪,水接云边西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