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长安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孙思邈冒着雨,来到了皇宫门前,他手持奏章,跪在地上,高声喊道:“医者孙思邈,有本奏请陛下!”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皇宫门前回荡,显得格外凄凉。
很快,孙思邈叩阙为民请命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所有人都被孙思邈的义举所感动,纷纷为他捏了一把汗。
他们不知道,这位老医官,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改变那些商贾的命运。
而此时,李承乾正站在东宫的窗前,看着窗外那纷纷扬扬的雨丝,他的心情,如同这天气一样,阴沉而压抑。
他不知道,接下来会生什么,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因为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对着李承乾说道:“殿下,陛下有旨,宣您入殿觐见!”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然后迈开脚步,向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知道,父皇召见他,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嘉奖,还是问责?是信任,还是猜忌?
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李承乾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之中,只留下那扇紧闭的窗户,以及窗外那无休无止的雨声……
而关于那场瘟疫的故事,却远未结束。
宫殿里,李二高坐于龙椅之上,面色深沉,让人看不出喜怒。
他盯着站在殿下的李承乾,眼神锐利得如同刀锋。
“你为何笃定疫源?”“你为何笃定疫源?莫非……早知会有此灾?”李二的声音如同冰冷的刀锋,直刺李承乾的内心。
李承乾心中一凛,却依然从容不迫地伏地叩:“儿臣不知天意,但知人心。西市渠工乃魏王府旧役,若疫起而治之,岂非显儿臣早有准备?”
大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闷得让人窒息。
李二的目光如鹰一般锐利,透过重重的帷幕,死死地盯着李承乾的背影。
良久,他才缓缓地挥了挥手,示意李承乾退下。
李承乾站起身,却感受到父皇眼角微动,那细微的动作如同一道隐形的利刃,穿透了他的心。
他明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战局,远未结束。
“退下吧……”李二的语气低沉而冰冷,仿佛一句不带温度的命令,却让人不寒而栗。
东宫的夜晚,格外宁静。
雨水潺潺,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承乾站在书房的窗前,手里握着一叠草图。
他的眼神沉静而坚定,仿佛已经预见到接下来会生的一切。
“告诉他,炭窑改烧‘活性炭’,每日三百斤,走飞骑军马车。”李承乾低声吩咐道,话音刚落,手中草图已化为灰烬。
他将灰烬小心翼翼地洒在窗外的花园里,仿佛在埋下希望的种子。
徐惠默默站在一旁,将这番话记在心中。
她的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转身离去时,手中多了几根绣花针。
她将李承乾的指令细细缝进了新鞋的鞋底,仿佛在为未来铺路。
与此同时,武媚娘以探视病母为由,离开了东宫。
她行走在雨夜的长安街头,心情复杂。
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衫,冷风吹过,让她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时,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她面前——薛仁贵的一名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