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履行有些担忧地说道:“太子殿下,此事非同小可,若任由这歌谣传播下去,恐怕会动摇民心,甚至会影响到您的储君之位啊!不如严查歌谣传播者,以儆效尤?”
李承乾摇了摇头,淡淡地说道:“不抓、不压、不辩。”
“啊?”高履行一脸疑惑,不明白李承乾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李承乾解释道:“歌谣而已,堵不如疏。抓了他们,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抱团,更加仇视朝廷。压制歌谣,只会让百姓觉得我们心虚,觉得我们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至于辩解……呵呵,你觉得,百姓会相信我们的辩解吗?”
高履行仔细一想,觉得李承乾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点了点头:“那……我们该怎么办?”
李承乾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舆论这东西,就像水一样,你堵它,它就会泛滥成灾。你疏导它,它就能为你所用。”
他转身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支笔,蘸饱墨汁,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了几个字:光明正大,家国安康。
然后,他对高履行说道:“传令工部,加印‘贞观灯’宣传图,就按照这八个字来设计,要绘一家老小围灯夜读,其乐融融的景象,要让百姓感受到光明和希望。”
他又对太常寺的官员说道:“组织一场童子诵诗大赛,主题就定为‘灯’,要让孩子们歌颂光明,歌颂希望,歌颂我们的大唐盛世!”
三天后,长安街头,又出现了一新的歌谣。
“官灯亮,照四方,太子赐光不下堂。”
新的歌谣,充满了对李承乾的赞美和拥戴,迅地取代了之前的“癸字灯”和“灯有印”,成为了长安城中最流行的歌曲。
那些曾经传唱“癸字灯”的乞儿,也开始改唱“官灯亮”,声音更加洪亮,更加充满活力。
舆论,彻底逆转。
武媚娘立于宫墙高处,听风送童声入耳。
她手中紧握一枚未点燃的……武媚娘立于宫墙高处,任凭那带着稚气的歌声,一声声撞击着她的耳膜。
她那双原本波澜不惊的眸子,此刻却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
掌心,一枚精致的“甲一灯”静静躺着,灯身冰凉,却仿佛蕴藏着即将燎原的火种。
“你说不压不抓,是因为你知道——压得越狠,火越旺。”她朱唇轻启,吐气如兰,带着一丝自嘲,又带着一丝玩味。
“可你放任我唱,是想听清,我到底想烧向哪里。”
她凝视着手中的灯,指尖轻轻摩挲着灯身上繁复的花纹,仿佛在抚摸着一个精密的棋局。
李承乾啊李承乾,你以为你掌控了全局,殊不知,这长安城,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棋盘,而我们,都是棋子。
她猛地抬手,将那枚“甲一灯”抛向了风中。
灯身轻盈,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最终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声音熄了,回音还在。”武媚娘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歌声或许会消散,但人心中的涟漪,却会久久不散。
李承乾啊李承乾,你以为你赢了,但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她转身,乌黑的丝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
棋未终,声已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