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光绪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一个人一直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譬如教他示好、忍让,是他绝对的主心骨。他叫翁同龢。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此人乃是珠穆朗玛峰级的考试专家!不信请瞧:15岁中秀才,21岁被保送(拔贡)到国子监上学,23岁中举人,27岁考中状元,入翰林院。
35岁做同治的老师,45岁教光绪读书。两朝帝师,清朝第一人,实在是了不起!
当然,翁同龢除了做老师,还有正经的官位。他曾任刑部侍郎(司法部副部长)、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军机大臣。在他的政途中,有两件事情很有名,一是平反&ldo;杨乃武与小白菜&rdo;的冤假错案;二是与李鸿章的恩恩怨怨。
这里重点说一说第二件事情。
翁同龢有一个叫翁同书的哥哥,这位兄台在跟太平天国打仗时,弃城逃跑,结果被李鸿章一状告到了皇帝那儿,被流放新疆。翁同龢与李鸿章两人因此结下梁子。
从此以后,李鸿章支持的,他就反对;李鸿章反对的,他就支持。在他跟李鸿章唱反调的岁月里,有两件事情最有名。
其一,在他做户部尚书的岁月里,克扣北洋水师经费。譬如他说:这十几年来,买的枪炮、军舰已经足够多了,因此我们应该暂时停止拨款,把钱用来疏通河道。原话如下:十余年来,各省购买军械存积甚多,铁甲快船,新式炮台,业经次第兴办……所有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均请暂行停止,俟河工事竣,再行办理(翁同龢《筹备河工赈需用款办法六条》)。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李鸿章已经订好的军舰被日本人抢先买走,这艘军舰就是在中日海战中大为风光的日军战舰&ldo;吉野&rdo;号。
其二,甲午之战前,李鸿章说:咱们搞抗日国际统一战线,譬如把俄国扯进来做外援。翁同龢则以军机大臣的名义回复:俄国人靠不住,也不用他帮忙,单挑没问题!一句话把李鸿章顶了回去。后来打了败仗,翁同龢又说了:这李鸿章,打仗老是搞被动防御,贻误战机,典型的右倾,应当批判!
于是,李鸿章丢官去职,暂时当了平头老百姓。
后来,翁同龢也为自己在民族大义面前因私废公感到羞愧,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ldo;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rdo;只不过这后悔来得有些晚了。
第27节
116、
(2)光绪其实是一位好皇帝
话说回来,光绪、翁同龢师徒二人采取了示弱路线之后,慈禧开始放手让他处理一定的事情。
史实上,能体现光绪拥有一定自主地位的第一件大事,当属在甲午战争中主战。
只可惜光绪本来想证明自己能力的一场演出,最后的结果却使全国臣民见识了自己的&ldo;无能&rdo;,本来要为国家自强雪耻,没想到却给民族带来这么大的灾难。
不过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容易跳出陈旧的枷锁,这场战争在带给光绪教训的同时也打开了他的眼界。他不仅认识到了日本人明治维新的成功之处,而且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还认真拜读了都察院整理出来的官员奏折和公车上书,这让他内心有了一些想法,他要变法图强,实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刚好翁同龢因为甲午之战失败而幡然醒悟,明白中国确实不是日本人的对手,西人治国有法度,西法不能不用。
由于师徒两人都意识到了变法的迫切性,于是就立刻采取了行动:招纳人才,听取建议。
翁同龢很快就为光绪招纳了四个人才:陈炽﹑文廷式﹑沈曾植﹑沈曾桐,号称&ldo;四小天王&rdo;。可四个人的力量显然还是太单薄了。
刚好此时,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科举结束之后,也没有回老家,正在公卿大臣之间宣传维新变法,翁同龢听说他们有创立强学会的意思后,也表示了笼络之意,双方一拍即合。
1895年11月,大名鼎鼎的维新派大本营&ldo;强学会&rdo;成立了。
说起强学会,可能大家的印象中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就是领袖。其实这是误解,老师康有为考了一辈子的科举,也就是悬之又悬地蒙中了一个进士,其水平不敢令人恭维,而学生梁启超虽然只是一个举人,但水平却稍强一些。即使抛却学历,在资历、地位、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康有为、梁启超都不具备领袖的条件。
强学会真正的领袖是光绪和翁同龢,辅以&ldo;四小天王&rdo;做中层管理,至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是具体办事跑腿的。
强学会的成立,确实拨动了众多热血知识分子的那颗强国富民的心,众人自发自觉地支持强学会,出谋划策,捐钱出力。
晚清第一次涉及到政治改革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117、
(3)仅有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
顺应时代潮流的强学会,影响越来越大,可惜这帮人太急于求成了,恨不能几天就叫日月换新颜,其激烈的变法思想触犯了顽固保守派的雷区。
顽固先锋三人组──吏部尚书(人事部长)徐桐、礼部侍郎(教育部副部长)刚毅、御史杨崇伊轮番上阵,向慈禧告状,说强学会&ldo;行事背经叛道,议论时政,诽谤大臣&rdo;。
估计慈禧也觉得这帮书生太狂了,于是指示光绪关闭了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