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毒性,就在于其无差别损伤。
然而加上特殊连接键后,它只会在酸性环境下释放。
而神经元区域,ph大于7。0,不会释放。
这种情况下,就规避了对神经元等部位的无差别攻击!
当然仅仅是这样还不够。
对全身,去甲基化剂仍然具备脱靶毒性。
这一点许秋也有应对之策。
“药物载体中的锌指蛋白结构域,可以特异性识别IL-10基因启动子区,从而引导去甲基化酶局部作用,减少脱靶风险……”
通过增强靶向作用、引导局部特异性识别,就能够最大程度规避脱靶毒性。
到这里,去甲基化剂的全身毒性算是得到了控制。
只剩下cxcR4抑制剂的骨髓抑制了。
这次就要复杂许多了。
cxcR4抑制剂的骨髓抑制涉及信号、免疫监视功能等等,颇为繁琐。
想要针对性拮抗,不是这么简单的。
不过许秋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这同样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特殊优化。
而许秋想到的办法,就是将Amd3100的环胺结构改造为环戊烷二胺,使其结合cxcR4的跨膜区变构口袋。
同时进一步提高功能选择性,仅阻断cxcR4介导的b细胞迁移,而不干扰其维持hSc存活的β-arrestin信号通路……
最后就是时空控制释放。
也即,cxcR4拮抗肽通过二硫键连接于载体,在b细胞炎症微环境中特异性断裂释放,减少对骨髓的暴露……
这两个措施,等于是让药物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规避了系统性毒性!
……
周会结束,已经是下午五点多。
这场会议开了将近三个小时。
不过科研人员不仅没有感觉到耽误进度,反而无比振奋!
这三个小时,许秋详细地给出了新药研发的细节方向,这至少能让他们少走数个月的弯路!
而在新的药物方案之下,研究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NR-21。
NR-25。
NR-35……
仅仅两周的时间,就已经到了NR-99,即将完成第第一百个药物样本的测试。
此刻所有人都振奋了起来。
仅仅是一百个样本,他们就已经无限接近正确答案!
而若是在其他院士的实验室……数千次、上万次,都未必能有结果!
甚至上万次的测试,可能还在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