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持不得不参加社区服务态度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而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是老人的态度对学生态度的影响。
2。怀疑。一些老人或囿于对以往“学雷锋”的偏见,或囿于对现在的独生子女的偏见而对社区服务持怀疑态度。
刚开始,我对他们的服务表示怀疑,认为这只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学生“学雷锋”没场所而想出的新花样,学生们不过是为实践而来的……(摘自老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
这是囿于常识的怀疑理由。
刚开始看到这些小孩来,心里也有些不安和顾虑,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也许什么都不做,要他们来为我服务,他们能行吗?(同上)
这是人们对现在的独生子女的一般看法。
这些持怀疑态度的老人在学生服务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都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态度与看法,并和学生成了“忘年交”,彼此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在这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起了主要作用,它影响了老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拒绝。老人拒绝学生服务的情况在全部服务对象中是比较少的,原因也各不一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学校与街道提出的“为孤老服务”的口号。有位老人对居委会干部说:“我不希望他们来为我服务,我不是孤老,虽然腿不灵便,但儿子、儿媳、孙子还有老伴都在身边,并不困难,无需他们服务。”只是在居委会干部的再三坚持与动员下,他才同意学生来试试。
(2)因多年独居而养成的清静性格。惧怕学生的介入打破生活习惯。因此干脆闭门不见学生。
(3)因学生的穿着而拒绝学生入室。如一位老人在居委会干部问他拒绝学生服务的原因时说:“学生穿得那么好,能做什么!”
(4)因学生的观点与老人不一致而遭拒绝。如一组学生在谈到日本坂神地震中日本人向中国留学生伸出友爱之手时说了句“日本人真不错”,便遭到老人的逐客令,自此以后不见学生,虽居委会干部做工作亦不通融。
老人拒绝服务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根据事物的性质可分两类,囿于成见的拒绝和根本不愿意的拒绝。这些拒绝接受服务的老伯或老太在居委会干部的坚持下,有的终于“让步”同意学生“登堂入室”;而有的则坚持到底,服务小组终没能突破老人的“拒绝”关。一个服务小组的记录很能说明这一点:1月17日与老人稍“聊”几句,即被“请”了回来。
1月24日来到老人家中,答复是:“不用服务,谢谢。”
10月31日与前次情况相同,我们仍无法沟通。
11月14日唉,我们又一次失败了。
11月28日尝尽了失败的苦处。
12月12日同样的结果,同样的怏怏而归。
12月19日连扣数下,高声喊叫“老伯”,未见人开门。请求更换服务对象。
根据我们对老人的态度的调查与了解,我们作如下几点讨论。
1。在开展社区服务之前,像学校掌握学生对社区服务的态度一样,街道也需了解老人对社区服务的态度,并将了解到的情况(欢迎、无所谓、怀疑、拒绝或虽拒绝但经做工作又同意学生来服务)提供给学校,以便针对老人的态度而分派相应的学生,如将持怀疑态度的老人与积极主动的学生结成对子。
2。了解服务对象——老人的真正需要,以便学生在进入老人家里后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尤其对那些持怀疑或拒绝态度的老人,了解的情况越具体越好。除了老人的态度、需要外,还应能提供老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家庭情况、生活经历等。
3。由于老人的拒绝可能导致服务小组社区服务活动的失败,因此作为协调工作的委员会办公室应了解老人拒绝的原因,如果囿于成见,则可以通过具体的工作来消除老人的成见。如将“为孤老服务”口号改为“为老年人服务”,让学生穿着朴素点等。如果确实不愿意,那也不要勉强,否则便会在学生记录中出现“请求更换服务对象”的建议。
二、社区服务内容
所谓社区服务内容是指学生在社区服务中为老年人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它将学校里特定年级的学生与街道特定群体——老年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较为特殊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的某些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也受到一定教益。这是社区服务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服务内容的调查,我们试图描绘洋泾中学社区服务开展过程的一般特征,提出几个有待注意的问题。
(一)社区服务展开的时空环境
洋泾中学的社区服务规定原则上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第一学期定在周一的最后一节课,以后改在周五最后一节课。学生可根据老人的需要作一定的调整(包括调整服务次数)。服务时间一般1小时。在实际服务中,各服务小组的时间并不一样,有的略多于1小时,有的组略少于1小时。
就时间安排来看,社区服务是有计划进行的,每学期各小组服务次数平均在8次以上,克服了以往服务一次性、突击性的缺陷,坚持不间断地进行社区服务,定时提供社区服务。
面向家庭:学生走进老人家庭或敬老院(高一年级为家庭老人服务,高二年级为敬老院老人服务),在家庭的氛围里,为老人提供体力劳动服务,或与老人谈心聊天,消除老人的寂寞感。深入家庭的社区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服务源。学生可根据老人的需要,力所能及地满足老人的要求(调查中发现,老人大都很明智,没有发现老人提过分的服务要求)。这种环境特点使得学生即使在替老人家务劳动或与老人一道劳动时,也可边做边学边与老人聊天,活跃了气氛,融洽了感情。
(二)社区服务的内容
洋泾中学社区服务与其他活动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呢?我们对所收集到的50个服务小组一个学期(1994。10。18—1995。2。18)的社区服务记录作了统计。5个服务小组共上门41次(除去一次到社区听老人作报告)。平均每组上门8次。服务内容包括:与老人聊天谈心、家务劳动、聊天兼做家务劳动、借书、读书读报、陪老人上街、洗澡、看电影、购物、帮老人修改信件、送老人就医、买药、为老人咨询、唱歌、捶背、安装电器、辅导老人孙女功课、为老人过重阳节、向老人拜年、看望生病老人。没有服务内容的包括:无事可做而离开,老人不在家,老人拒绝服务。
现就统计结果作如下说明:
1。社区服务无论就其服务形式还是服务内容都是多种多样,上述服务内容的统计的项目非常粗略,实际服务内容远不止我们列举的这些,它们还包括安装、维修电器,陪老人下棋,讲故事,和老人讨论家务事中的难题,向街道反映老人遇到的困难,提醒老人天气转凉加衣服,为老人铺被褥,为老人地板打蜡等等。
2。服务内容因人而异。大多数服务是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老人的特殊需要而主动提出的。每次服务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兼有几项活动。
3。聊天占了全部服务内容的37。5%,加上兼有聊天的服务,近乎一半以上。这说明老人真正感到痛苦的是精神上寂寞与孤单,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安慰。聊天的内容丰富多彩,下面另作分析。
4。在学生总共上门的398次服务中,遭老人谢绝服务或不在家的共92次,几近14。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可能的归因,除了老人生病住院、外出走亲戚、参加社区活动、老人正在打麻将或老人正在生病等外,那就是老人不愿让同学上门服务。因此有6组同学在记录中请求更换服务对象,如:老师:我们的服务对象对我们说,他们无需服务,只得早早回家。希望能安排一个需要服务的老人,让我们有事可做,也不枉“社区服务”这个名称。
因此,值得组织者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虑老人的需要与意愿,而不能强迫老人接受学生的服务。否则,只会使老人不愉快,也浪费学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