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由于在社区服务中,学生与老人的聊天谈心占了主要内容,因此,最初由学生为老人提供的单向服务已变成了双向交流与影响。除了个别老人为服务小组同学讲《新概念英语》、开设书法讲座等直接“服务”外,一些老人的经历给学生的启发很大。这种双向交流与影响也许是社区服务的最成功之处。
(三)学生究竟应该为老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内容?
这是一个刚开始连学校和街道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只大致说,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劳动服务,与老年人交朋友,帮助他们消除精神上的苦闷等,仅此而已。具体怎样做,需要学生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作出决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刚开始为老人提供服务有这么几种类型:
1。直接提问:“老伯,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您吗?”一般都会遭到老人的否定回答,学生便不知如何是好。
2。从主动为老人擦窗拖地板开始,慢慢与老人熟悉起来,经过一个阶段(约两到三周)后了解老人的需要。
3。开始有目的地与老人聊天谈心,了解老人的需要,作出小组的社区服务计划。
4。和老人共同讨论,确定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这往往受服务者的态度影响,也受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因此,在社区服务中,要对学生进行怎样与老人交往沟通的指导。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老人的需要提供服务。了解与认识老人是学生社区服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对学生与老人聊天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聊天意味着学生与老人交流各自的信息,意味着学生与老人精神上的沟通,意味着两个不同的时代的比照。聊天对双方各自的意义是不同的。对学生来说,聊天意味着对过去世界的把握,对彼时空的一种想象性重构,从而感受到此时空与彼时空的强烈反差,意味着对老人们代表的这一代人的价值观理解;对老人来说,孤寂的时空被打破,老人有了谈话的对象,有了实现强烈的倾吐欲望的机会,从而得到暂时的精神上慰藉与欢愉。聊天不同于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只是一种单向的指向活动,而聊天则是互动的影响。
由于聊天是在学生与老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聊天既涉及老人生活的内容,也涉及学生生活的内容。聊天的话题是广泛的,兴之所至、无所不谈的。不过老人的话题更偏重于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方面,这或许是老年人作为老年一代对年轻一代所寄托的社会延续的一种意识吧;学生的话题则倾向于使老人快乐,使老人在聊天中摆脱晚年生活中的寂寞。
能使聊天内容明确、清楚,却也不免使人有机械、划一的感觉。实际上,学生与老人的聊天是一个双方交流、沟通、互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过去和历史、老人了解现在和未来的过程;学生与老人在每次的服务中都可能涉及几个话题,这主要取决于老人的兴致。
由于两代人之间的文化、阅历、对事情看法不同的差异,学生与老人的聊天有一个从尴尬拘束到自然的过程。
学生与老人的交流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与老人交流时要避开老人不感兴趣或反感的话题、引起老人伤心往事的话题。例如,学生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记得刚开始到敬老院服务时,有一位老奶奶因中风行动不便而整天闷闷不乐。跟我们谈着谈着,也许又触动了伤心处,竟哭了起来……费了好大劲,老奶奶才不再落泪。以后每次去服务,我们总是很小心地同她说话……
2。学生与老人难以交流,气氛僵硬,学生、老人都感难受,例如:我发现与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谈话很吃力,同组的两个同学在旁一言不发,我只好一个人与他谈,大约半小时就无话可说了。我感到有些压力。
为了使社区服务开展得顺利,需要了解老人的性格,将言语少的老人与那些善谈的学生结成对子。
一些学生亦开始在反思这个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在记录中写道:每次在老人家中总想帮老人做些家务,与老人聊聊天,但是家务活毕竟不多,话题更少。我觉得搞社区服务活动光有热心是不够的,社区服务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3。学生与老人交流中还可能涉及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腐败问题、物价上涨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等。教师要了解有关谈话内容的详细情况,利用班会或政治课,组织学生讨论,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三、社区服务的指导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与宠爱之中,缺乏家务劳动的锻炼;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接触社会少,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服务的对象是老人,两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性格、文化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沟通的困难;
陌生人相聚时本能地封闭自我等等因素,使得学生在社区服务中需要不断得到指导与帮助,洋泾中学的社区服务非常重视对参与社区服务学生的指导。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在进行社区服务试点的第一个学期,对学生的指导主要由班主任教师在学生提出具体问题时提供。学校团委与街道只负责协调工作,如服务对象的重新安排与调换。学生在服务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并不写在记录中,而是直接向老师汇报,教师当面提出解决办法,由学生在下次服务中落实。
由于老人对家务劳动服务要求不多而造成的服务内容的变化,学生越来越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社区服务中的指导功能越来越明显,指导问题便愈益突出。洋泾中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的指导。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洋泾中学对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指导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
1。开设社区社会工作课
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吴铎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学校开设了“社区社会工作”课程,选用吴铎教授主编的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社区社会工作》。该书包括前言共十一章。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社区的基本概念、社区的特点、国内外社区服务概况、社区服务的意义以及如何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少年儿童服务等。社区社会工作课主要由学校的正副校长和团委、政教处老师来上。
社区社会工作课的开设对于指导学生形成社区的基本概念、了解学生居住社区的特点,认识社区服务的意义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学生反映,社区社会工作课对他们在实际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指导意义有限。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而是怎样处理特定情境中的问题,如服务遭到老人的拒绝怎么办?与老年人难以交流沟通怎么办?遇到老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要同学读《圣经》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
鉴于社区社会工作课的指导意义有限,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改进《社区社会工作》教材内容。将在社区服务中学生遇到的带着普遍性的问题吸收进教材,可作学生讨论材料;教材内容尽量贴近社区服务实践;注意收集学生社区服务记录中的感性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编写实用、生动的教材。
(2)社区社会工作课应由熟悉学生社区服务的老师如评阅学生社区服务记录的老师来讲授。这样,讲授时,能够联系学生社区服务的实际,既能提高学生社区服务的认知水平,又能与同学一道讨论社区服务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社区服务。
2。教师通过在学生的社区服务记录上写评语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原来只是为了对学生起督促作用。一旦教师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服务过程并写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时,教师通过社区服务记录对学生进行指导便成为可能的了。通过评语对学生进行指导是贴近服务实际、经济有效及时的指导。实际上在这里,社区服务记录成了学生向教师汇报情况、交流信息的一个渠道。
教师的评语指导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评语作出是以阅读学生社区服务记录为基础的,因此,需要指导学生作社区服务记录。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指导包括记录形式的指导、记录内容方面的指导。
3。一些问题凭借社区服务记录不能提供指导,需要学校、街道联手了解情况,寻找原因才能解决
例如,一组学生的前几次服务都受到老人的欢迎,但以后老人便拒绝学生服务,甚至拒绝学生进屋。学生向老师汇报后,老师一方面和街道联系,做老人工作,调查拒绝服务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回忆是否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以试图在学生这一面找出原因。原因找到了:一次学生谈到日本的坂神地震,谈到日本人在地震时对中国留学生伸出友爱之手,学生脱口说出“日本人真不错”的话,老人默默念了几句“日本人”。老师和敬老院院长联手,通过敬老院院长做老人思想工作。
四、社区服务记录
社区服务记录是服务小组的全体成员根据当次服务的实际情况即时记录的。在社区服务中,社区服务记录是社区服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教师通过阅读社区服务记录,了解各个服务小组在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的详细情况,从而督促学生认真进行社区服务并认真作记录。例如,教师在记录中发现有一次只有一个同学参加社区服务,便在当次记录批道:为什么只有一个同学?其他同学缺席的原因是什么?希望能向我说明原因!
2。通过社区记录发现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记录中发现的问题有有关社区服务本身的,如教师连续发现在记录中学生写上“老人不在家”后批道:活动不正常,请团支部关心一下,及时与居委会联系,了解情况。有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老人向学生打听推拿的地方,学生无从回答,教师批道:乳山路靠庄家桥有盲人推拿诊所。提供给她参考。
3。通过社区记录,及时发现典型事例,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如教师根据记录内容常批上“干得不错,继续下去”之类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