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社区服务记录和老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支持了我们假设的前提条件,即在社区服务中,除拒绝接受服务的情况外,学生与老人的关系确实发生了变化。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与老人关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相识阶段、熟悉阶段、亲近阶段。
1。相识阶段。彼此相互介绍认识,彼此相互了解,各组持续时间不一,大致要一到三个的服务时间。有的第一次就可以由相识阶段进入熟悉阶段。例如:第一次到吴伯伯家,与吴伯伯相互认识,与他聊天、闲谈,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第一次印象,彼此可以亲切地交谈。(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有的经过了几个服务时间,老人还不认识来的学生。如:老人正在家中择菜。我们走进去,热情地叫道“王奶奶”,可老人还是不认识我们……(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相识阶段的长短有时与老年人的记忆力有关。有的则与老人对社区服务的态度、老人的性格有关。老人热情而又健谈,则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例如:被服务者是一对热情的老夫妇,一进门就让我们坐下喘口气,还给我们饮料解渴,还主动询问我们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开始我们有些拘束,但老人非常诚恳且很随和,我们也很快适应,愉快地与老人交谈起来。(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有的可能既与老人的态度有关,也与学生对“服务”的理解有关。例如:我们先问他有什么事要做,但他总重复着:没有什么要你们做的。令我们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这种情况,虽然与老人相识了,却彼此存在着隔阂。
相识阶段既是社区服务成功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较为艰难的阶段。它不仅仅是一个相互认识的阶段,更是一个相互了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作出更多的努力,包括事先了解老人的性格、爱好等,还有,就是要更全面地理解“服务”意义,避免提出“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做”之类问题,以免在老人回答“没有”时束手无策。
2。熟悉阶段。由相识阶段进入熟悉阶段,学生与老人在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上相互信任。学生开始主动寻找可做的家务事或者老人主动提出让学生做家务事;学生与老人的交谈开始不受拘束,自然、亲切,谈话内容开始广泛起来:过去、现在、未来,家庭、学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开始不限于家务,能根据老人的需要而增加,如为老人捶背,为老人铺上新被褥,替老人上医院取药,陪老人进浴室洗澡,为老人过重阳节等等。学生在社区服务记录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一阶段的特征——不再陌生:不再陌生,不再腼腆。老人说得好——“我们就是一家人”。
不再是他问我们答,不再是我们说他听。我们与老人之间消除了隔阂与代沟,由陌路人而交心,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熟悉阶段是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阶段,是逐步培养建立感情的阶段。
3。亲近阶段。这一阶段与熟悉阶段没有明显的界线。在亲近阶段,学生与老人由彼此信任而建立起很深的感情。学生在社区服务记录中对这一阶段亦有比较生动的描述:七天的暂别,使我们对老人倍感思念,老人亦是如此。因此当我们再次叩响老人的门时,老人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一副迎接久别贵客般的热情。我们一进门,老人就对我们问寒问暖的。问我们学习紧张吗?身体好吗?……这样一来,反而弄得我们有些不好意思了。
关于学生与老人在社区服务中建立起的感情,我们不作笨拙的叙述,只各引用几段以说明之。
老人对学生的盼望之情:刚到那儿,老人已在大门口等着了。见了我们就急忙说:“昨天等你们不来,可真把人想死了。”(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老人对学生的难舍之情:开始和学生接触时,我还不大爱说话,总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听他们说话。现在我也爱跟他们说说笑笑了。每次和这些学生相处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他们现在要走了,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他们。(摘自老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
老人对学生的亲爱之情:我现在真的非常喜欢她们,把她们看作我的孙女。每到星期五,总会期待着她们的到来。她们为我带来了快乐与欢笑;我真的好感激她们,感激社区服务。(摘自老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
学生对老人的感情:与老人相处了半年,真要分开确实还有点伤心。习惯了每周去看看她,和她说说话,与她聊聊天。(摘自“上海市中学生品德测评实录卡”)
又如:本月中,我们已与新高一的学生办了社区服务移交手续。在这之前,我们还去探望过老人一次……这次办了移交,说实话,心里还真一下空了些。这感觉并不太好受。(摘自“上海市中学生品德测评实录卡”)
社区服务中学生与服务对象关系的演变表明,社区服务不同于学校开展的其他服务活动,它具有实质性内涵,充分体现了这种活动“奉献一片爱心”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只是描述了一个大致的趋势。实际的情形比这里要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个学期的社区服务结束,同学与服务对象建立了比较浓厚的感情。
(二)社区服务的参与者对社区服务的感情与评价
如果说学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变化从客观上说明了社区服务的效果意义,那么,参与者对社区服务的感受与评价则从主观上表明了社区服务的价值意义。
社区服务的参与者包括学校的管理者(校长、政教处主任)、团委老师、班主任老师、社区服务的主体学生、街道被选定作为服务对象的老人、街道居委会的干部、敬老院的管理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干部、学生家长、老人的家属等等。但是在社区服务中,直接的参与者是学生与老人,因此他们的感受与评价更具说服力。
参与者对社区服务的感受与评价指的是,参与者从各自的立场与角度,对社区服务价值意义的主体体验与理解。角度不同,对社区服务价值意义的理解就会不同。但不同的理解相互补充,则能构成对社区服务价值意义的整体把握。
社区服务是洋泾中学和潍坊街道在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协调下共同开展的一项工作。洋泾中学试图通过社区服务,探索一条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生也愿意通过社区服务了解社会。潍坊街道立足于老年人的福利事业,期望通过学生的社区服务,减轻老人一点体力上的、精神上的负担,同时利用老人的丰富经历及人生知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因此,调查的本部分将分别从学生与老人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记录、小结、感受和老人的评价,揭示社区服务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最终揭示社区服务的价值意义。
1。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学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大多数同学是志愿报名参加社区服务的,但对自己在社区服务中角色的看法上,则往往把自己看作是“社区社会工作”布置的作业的完成者。在与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同学都表示了这样的感觉:开始的感觉就是完成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随着与老人的认识与熟悉,学生对自己的角色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学生已经不是把自己看作“作业”的完成者,而是看作志愿的服务者了。如有的同学在每月小结中写道:不再把社区服务看作是作业、负担。几次与老人交往,使我们感到,老人曾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建设者,对他们现在的关照理应是我们年轻人的义务。我们感到自己正在成为真正的志愿服务者了。(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一个学期的社区服务结束后,一些同学对自己所充当的角色的认识再次发生变化。例如:我觉得我们成熟多了。至少我们都不把老人看作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希望他们不要把我们当作是来帮助他们的青年学生,而是相互作为朋友。(摘自调查者让学生写的“我对社区服务的看法”的征文)
“朋友”角色的出现,表明对老年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更进一步说,它表明了学生对我们社会、对人的本质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一种社会意识的觉醒:人总是要老的,老年人的快乐不是年轻人的施舍,而是在作为朋友似的交流中自然获得。
学生在老人的言行中所获得的感受与认识,老年人的言行、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一些深刻的道理、抽象的品德在老人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中,能够立刻为学生把握并理解。诚如一个同学所说:说句心里话,社区服务活动的确是一个好活动,这是自己一年来感受最深刻的。说它好不仅是因为老人们受益,能得到一份我们学生的特殊关怀,同时我们也是受益人。因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所获得的与感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摘自“我对社区服务的看法”征文)
根据学生的记录、小结、征文,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
(1)怎样做人。包括人品教育,例如:在和老人的接触中,老人的经历使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如要学会得理让人,不要虚伪。(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传统美德教育,例如:老人讲起了他的家庭,说起儿女们怎么孝敬他等。我们听了很有感触,想到我们以后也要为爸爸妈妈多做点事,多多孝敬他们,不使父母的养育之恩付诸东流。(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例如:老人的话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觉得,作为社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履行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应尽的义务。这是基本的做人准则。(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尊重他人,例如:参加社区服务使我懂得只有学会去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的道理。(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2)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如:通过此项活动,每个同学都对自己肩负的重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代又一代人无私奉献所创造的。到21世纪,我们将是中国建设的主力,因此,我们现在一定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摘自“我对社区服务的看法”征文)
对他人、对事的责任感,例如: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三个人只有一把伞。昨天我们已经在电话中和老人约定好见面时间。这下可怎么办?雨一时停不下来了。最后我们决定冒雨前去。我们不能失约,于是我们三个中的另两个打着伞走去,我就顶着雨骑车去。(摘自“我对社区服务的看法”征文)
(3)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老人向学生讲述日军侵华罪行,讲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故事,讲述解放前劳动人民所过的苦难生活,都使学生深受教育。例如:听了张奶奶的叙述,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要珍惜这幸福生活。它是千百万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