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到老人在过去年代的艰苦……我一下子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这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深深刺激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使我们祖国强盛起来。(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4)社交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例如:社区服务活动能培养我们的社交能力。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因为有很多学习任务,又因为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很少有锻炼社交的机会。现在社区服务由我们自己组织进行,不仅有了与老人交谈的机会,还有与里弄干部及其他人交往的机会。我们的社交能力大大增强了。(摘自“我对社区服务的看法”征文)
(5)人生观教育。例如:老人的一席话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人活着不能只是吃喝玩乐,只有心中有了奋斗目标,人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摘自“学生社区服务记录”)
2。老人对社区服务的体验与感受
老人对社区服务的感受,大多集中在对学生、对社区、对学校的感激上,有的更把社区服务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联系在一起。
(1)社区服务改变老人对生命的态度。例如:我是个孤独的老人,生命已过去了大半,各种酸甜苦辣都尝过。如今对生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是他们,一群欢快的孩子,闯进我的生活,使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摘自“老人对社区服务的看法”)
(2)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老人的寂寞。很多老人在评价社区服务时说道:学生的到来消除了老人精神上的空虚感和寂寞感。
学生与老人对社区服务的感受与评价表明,社区服务通过学生们的努力,的确达到了组织者预期的目的。
六、社区服务的经验借鉴
我国正处在新的体制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面临诸多难题。洋泾中学学生志愿社区服务活动,为新时代的德育提供了新鲜的经验。这种经验可概括为: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学习;从“任务”观点的社会学习到“负责任”的社会学习:学习关心,学会负责。
(一)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所游泳学校,那里教青少年游泳不到水里去教,而是反复练习游泳的各种动作。当有人问一个受过这种训练的年轻人,当他掉进水里他怎么办时,他干脆地回答:“沉下去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我们学校现在的道德教育非常贴切。我们现在学校里的道德教育恰恰是只练习各种动作而不到水里游泳的做法。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对学生进行的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多少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呢?例如,在某名牌大学中,有几位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被送出国深造,当有人在他们即将启程时问他们将来学成后是否回来报效祖国时,竟全部回答“不回来”,听了真让人感到寒心和痛心,直让人怀疑我们的中小学校里是否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事例提醒我们,即使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全部是失败的,但至少可以说我们学校的德育效果是令人沮丧的。这不在于我们的学校是否进行了道德教育——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而是学校实际上在怎样进行道德教育。就目前的学校德育情况来看,它根本不能称为道德教育,充其量仅是道德说教和道德训练;它涉及的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仅仅是向学生提供、使学生接受这种道德教育内容,而不是注重于使学生如何形成和掌握道德信念并将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上述事例更是向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才更有成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社会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在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的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虽然杜威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含义是要把学校变成小型社会,使得学生过学校的生活就是社会生活,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教育,但他的通过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原则的一致性,保证了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道德行为习惯贯彻到社会生活中。
把社区社会服务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途径,正是以具体行动体现两位哲人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教育的思想。洋泾中学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因素是经历了一个摸索、探索的过程,是在不断地对道德教育工作的反思中形成的。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和教育等影响,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课堂里的品德课教学,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却难以使学生表现他们的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则正是社会、是教育者们要求达到的目的。鉴于此,洋泾中学的社区服务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但由于这些活动本身的局限性,如活动的不连续性,活动的简单性,更重要的是活动表面与社会接触或者说学生走出校门却不与社会接触等,所以收效甚微,教育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正是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参与社区服务是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每周一课时或两课时)、一定的群体生活环境(现实的社会环境,老人家庭);接触特定的社会群体(社区里的老年人),学生有自己的社会实践(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同时利用了社区的教育资源(老年人的经历与生活感受)。学生在这样的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培养了道德意志力和道德行为习惯。
洋泾中学给我们的启发之一是:道德教育不仅要进行道德说教以形成道德信念,更要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学习。
(二)从“任务”观点的社会学习到“负责任”的社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学习,让中学生学到什么呢?这是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和基本出发点的问题。它既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实际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实践问题。
现代社会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社会自身的迅速、广泛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道德与社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是道德的变化。这对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内涵的变化,而且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形式的变化。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确立。这种体制的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变化是深刻的、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旧的传统体制下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在为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价值观念所取代。在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新的商品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人们的价值观也由相对一致转向多元,由多元的价值观支配的、根源于个体利益的行为冲突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既向作为整体的社会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也向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学校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社会机构,一个脱离社会的世外桃源。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生活及道德方面的变化必须要求学校道德教育的内涵作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当计划经济下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发展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变化时,学校的道德教育便面对两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基本目标(公民意识、道德观念及相应的行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学校道德教育体现这种具体内涵的基本出发点即在多元的价值下面,支撑着多元价值观、维持多元价值观社会秩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洋泾中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目标既是基于对前面描述的社会变革所引发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而提出的,也是基于人的属性的双重性特征而提的。
人既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也是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而存在。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人至少对自己的部分命运负责,要能够为了自己的目的在一生中把握部分外力,要具有自主意识,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对自己生命进行独立设计,进行自我选择;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人除了要对自己负责外,更要对社会负责,为社会尽义务,需要能够自制、容忍他人、尊重他人,需要具有公共意识、平等意识。人只有在群体之中才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自主意识,也只有在社会群体中体现展示自己的自主意识。
商品经济社会是个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之间不仅存在着差异,而且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价值观多元的社会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在各自利益的支配下,各自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行动。其结果则可能是社会离心力的出现、人心涣散,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维持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和一致性就是依靠人的道德的最基本的方面: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个体具有了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社会每个人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就有了最基本的一致性,人和人之间就能对话、协调;在保持个体自主意识的同时,具备维护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合力。
正是依据对时代精神特点及人的两重属性的认识,洋泾中学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明白地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并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这里,关心他人是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社会意识就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离开群体可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的责任感就是在学生形成社会意识时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并将他们的认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方式即习惯中。
在学生的社区服务记录和小结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从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到既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又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认识变化过程,看到了学生把这种认识贯彻到自己行动之中的变化过程,看到了学生从“我”到“我们”到“人们”的变化过程,看到了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过程。这种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在社区服务中从“任务”观到“责任”感的变化。在社区服务开展的初期,无论是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还是被动消极参与的学生都有意无意地把参与社区服务看作是一项任务,是不得不完成的“课堂作业”。学生任务观的背后意义乃在于学生的以“我”为中心。例如学生不愿参与社区服务的一个理由是“影响学习”,或者更进一步道明就是影响自我发展。学生认识到的只是人作为有生命个体的一面。当学生不断地参与社区服务,不断地接触社会时,他们的观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学生已开始认识到人之作为社会群体之成员的一面,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脱离社会人便难以生存,更谈何充分发展?……因此,人必须要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责任感在两个方面得到表现,一是学生对社区服务本身的自觉责任,一是学生对社会的责任。社区服务、社会生活的参与使学生初步完成从“我”到“人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