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守黄河与江南守长江绝对不是同一个战略。
江南市把军队严密布防在长江沿线,严防死守北方军队渡江。
但河北守黄河,必须要发挥国力优势,主动进攻,打出人多势众的战略,主动解决敌方的围攻。
等你在河上凿冰备寇的时候,那距离覆灭可能是已经指日可待。
至少这两个月以来,赵军前线的精锐主力是按这个方案打的,在审配调度下,没有一味死守。
但审配本身着实不是岳飞这种级别的将帅之才,他部下的猛将、良才也不够多,所以空有十余万众,却对宋军的七万余人没有取得什么优势。
尤其是在中路这里,面对孙策、吕蒙、张飞、甘宁、程普、黄忠等人的猛烈进攻,输多胜少。
这种血肉消耗的战事,并不是孙策想见到的。
如果宋、赵两军也对峙半年甚至一年,着实是浪费了宋军兵精将锐,人才济济的强盛。
所以面对张纮的劝说,孙策稍微考虑了片刻,便做出回复:“让诸葛亮、张辽乘冀州大胜之势,春耕之后便大举进军,自千乘渡黄河,攻下乐陵,联通周瑜所部!”
事实上本来千乘之战后,就是宋军北渡,进攻平原的一个好机会。
此时黄河冰面结冰,张辽统帅铁骑策马而过,能够长驱直入,直取平原。
但由于江东大军也是首次北伐,对北方的形势没有完全了解。
赵军在河北凿冰,使得乐安通往平原一线的冰面破裂,宋军根本无法畅通而过。
要过黄河,必须向西绕行济南境内,然后才能突破黄河,可济南却为赵军所掌控。
而向东渡海的话,只会增加周瑜等水军的后勤压力。
因而孙策选择在稍等半旬,待春耕之后,大军以堂堂之势取青州。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青州推行的政策也非常得当,他主张:“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然后治定功成,远安迩肃,则青州可定也。
这最重要的便是先治心,后征战。
青州实在是战乱太久了!人心思定。
如果说汉末哪个州的战乱最持久,那一定是非青州莫属!
这些山东大汉,桀骜不驯,从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就卷入了漫长的战争,从黄巾之乱打到青州贼叛乱百万,然后袁绍、公孙瓒相争,各略百姓,一直到官渡之战前夕才稍微安宁。可接着就是臧霸、孙观等人受命从泰山进军青州,一直到最后宋、赵两军又争锋于此。
可以说青州几乎是打满了20年的乱世,袁谭当初进入青州时,青州父老是欢庆相迎。
但凡他后面的理政能够稍微仁德一些,今天就不会有青州父老的箪食壶浆以迎宋军。
此时的青州百姓,厌战久矣,人心思安,只要宋室在青州东部、南部能施行王化,先治人心,就一定能引得其余郡县皆纷纷倒戈,率相归附。
然后大军讨之,必定是王者之师,有征无战。
孙策的军令传到青州之时,诸葛亮正得到了关键情报,召集张辽议事。
纵然以诸葛亮之气度,得此情报亦颇为欣喜,等张辽抵达,他便向张辽介绍了一位坐在堂下的中年男子:“此乃泰山郡望羊公之后,羊衜字仲恪。”
张辽立即望去,问道:“可是悬鱼太守之后?”
羊衜立即拱手,说道:“正是家父。”
“失敬,失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