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三十余张蒲席沿墙摆放,有的边缘已磨出毛边。一个穿着粗麻短褐的少年站在门口,手里攥着用青布包好的十条干肉,指节因用力而白,额头渗着汗珠。弟子们正在诵读《诗经?卫风》,见他局促不安地扒着门框,有人停下吟诵,低声议论:“这不是东巷卖草鞋的阿丘吗?他来做什么?” 孔子放下手中的竹简,竹片相互摩擦出清脆的声响。他抬眼望向少年,目光温和如春日融冰:“进来吧,愿学便有教诲。”《论语?述而》记载的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正是这一场景的生动注脚。“束修” 是十条干肉,在春秋时期是中等家庭能承受的拜师礼;“未尝无诲” 是从未拒绝教诲的承诺。这句话的核心,不是计较礼物的轻重,而是宣告一种颠覆性的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只要怀揣求学的诚意,无论出身贵贱、家境贫富、资质智愚,都能...